時間專題:透過古天文鐘觀看時間哲學

撰文:一物特約
出版:更新:

忘了從哪裡讀到的一句quote,大意是生活涵蓋的範圍太大了,所以如果以「生活是……」三個字開始造句,你可以將任何事物填進去後半部,都一定說得通。時間,也是吧。

撰文:張橦
攝影:Jimmy

工作關係,寫了沒十年也有八年的錶,腕錶的故事大多是較個人的,鐘卻不同,可以是一個鐘對一整個城市一整個世代的人。以前的人沒有電力沒有電腦,卻可以做出一個個時間精準的鐘,甚至可以顯示日月星辰周期,很amazing。可能因為此,相比錶,我對鐘的興趣更大。好幾年前在某個鐘錶展看到一張相片,藍橙金三色不同刻度顯示的天文鐘,一見就深深記住了,翻查資料才知道那是布拉格舊城區的一座鐘樓,最近終於有機會親身去看它。

布拉格天文鐘建於哥德式建築的老市政廳外牆上,市政廳建於1338年,鐘樓則在1410年完成。當時的人還以為地球是世界中心,它就是在這個「錯誤的」基礎下完成的。製造天文鐘的皇家鐘錶匠Mikula以及Jan Ondrejuvl是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數學和天文學教授。傳說由於天文鐘備受讚譽,當時的執政者為了確保它舉世無雙,刺瞎了工匠雙眼,將其流放至千里以外的沼澤,以防他再造其他鐘。錶匠臨死之前,伸手觸摸了這個他最偉大的作品,天文鐘就在他死亡的那一瞬間停止了轉動,過了許多年,都沒有任何人能夠修復這個鐘。

位於布拉格老市政廳外牆上的天文鐘。(視覺中國)

根據傳說,如果這鐘沒有妥善保存,布拉格就會面臨災難。歷史上這天文鐘亦曾經歷多次整修和停止轉動。1490年,天文鐘添加了日曆盤和哥德式的外觀裝飾和雕塑;1552年主要部分被整修;17世紀時增加了活動的雕像;1866年的大修後增加了使徒畫像;19世紀時捷克畫家Josef Manes在表盤上繪製黃道十二宮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鐘幾乎被納粹戰火燒毀;到1948年鐘被修復,1979年又再次修理,大致成為今時今日的模樣。

天文鐘的特別之處,是準確地模擬出地球、太陽與月亮間的軌道。鐘錶的四個主要移動部分包括黃道十二宮環、顯示古波希米亞小時的旋轉外圈、分別代表太陽位置和月球相位的指針。古波希米亞人跟我們一樣,將時間分為24個小時,但概念稍為不同,每個小時的長度並非固定,而是分別將早上和夜晚各分設12小時,以日落時間為一天的開始,故隨時日照長短變化,每天的小時長度也有不同,天文鐘的外環會相應轉動,指針上的太陽位置也會上下移動,顯示每天每個小時的長短變化。

一般來這裡朝聖的人,應該是為了它整點報時的十二門徒活動木偶而來,卻忽略了旁邊的雕塑。天文錶盤兩旁的四個雕像,分別代表自負、貪婪、死亡和享樂:「自負」的雕像是個在鏡子中讚賞自己的人,拿着裝着金子的袋子的猶太人,代表「貪婪」;另一側有戴着長長頭巾的土耳其異教徒,象徵「享樂」,站着的「死亡」骷髏,則在每次整點時敲打報時。後來加建的日曆盤旁,還有天使米迦勒、歷史學者、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四個雕像。古波希米亞人將時間按日夜劃分的理解,較着重感覺,而這八個雕像,則像是報時以外對時間的反思與叩問。

(左至右)自負、貪婪、死亡和享樂的雕像。(視覺中國)
(左至右)歷史學者、天使米迦勒、天文學家和哲學家的雕像。(視覺中國)

相比起來,今時今日的科技沒留下多少對時間詮釋的空間。現時全球通用的時間,是國際原子時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TAI)以銫133原子的9,192,631,770個輻射周期定義為一秒,由約400個高度精準的原子鐘量度出來的平均值以來。這跟天文鐘從外在日月星辰定義的時間截然不同,可事實上地球圍着太陽轉動的其實正逐漸減慢,故每隔一段時間,協調世界時間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便要增加一秒,令時間「跟得上」真正的太陽時間。原子時鐘雖然跟古天文鐘的原理及出發點不同,但共通之處是報時結果離不開天體運動的狀況。如果沒有星體轉動,我們怎樣理解時間?怎樣理解「準確」這回事?

去年底離世的《Ways of Seeing》作者John Berger有一句名言:「我們從來無法搞清『看到什麼』與『知道什麼』之間的關係。」(The relation between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know is never settled)其實也不只應用到藝術,我們總是看錶看鐘(或電話)來知道時間,卻始終看不透時間。時間不只是指針與刻度,而是流動的過程,理應有一萬種方式去感受。在藝術歷史天文哲學中,時間從來是大課題,但大部分人都只在這時間過程中自負、貪婪、享樂,然後死亡。也有些人不斷研究及思考時間本身,那可能也是種對「準確」崇拜的宗教吧。

更多關於時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