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為名的鬥爭:賴清德的兩面戰場

以民主為名的鬥爭:賴清德的兩面戰場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賴清德在今(1)日的元旦講話中,「民主」一詞被高頻率提及,成為貫穿全文的核心論述,表面上是為台灣民主的價值背書,但實質上卻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賴清德以民主為令箭,內涵將內外對手劃分為「民主」與「反民主」的二元對立,不僅激化內部分裂,也將兩岸矛盾推向更加尖銳的對立。這種操作,無論是在內政還是兩岸關係上,都顯露出一種虛偽與攻擊性的民主敘事,既無助於台灣問題的解決,更在實質上削弱了台灣的內部凝聚力和外部戰略彈性。

2025年1月1日,賴清德發表上任後首度的元旦講話,談話全文使用「台灣」自述,隻字未提「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提供)
2025年1月1日,賴清德發表上任後首度的元旦講話,談話全文使用「台灣」自述,隻字未提「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府提供)

以民主鬥在野

賴清德的理政策略,顯然將「民主」作為對內政治鬥爭的核心工具。他用「民主」為標籤,抹黑在野黨的監督與批評,將任何不同意見強行打上「不民主」的標籤。特別是在內政領域,面對財政分配、經濟公平等重大議題時,賴清德並未提出實質解決方案,而是藉由操弄民主話語來掩蓋政策上的空白。

例如,賴清德聲稱要「以民主鞏固民主」,但實際的做法卻是利用行政優勢,將不同政見的在野黨與民間團體邊緣化,意圖在社會輿論層面將其污名化為「民主的破壞者」。這種話術,看似是在捍衛民主價值,實際上卻是在製造民粹,將民主變成鬥爭的工具。對於台灣內部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危險的冒險,它不僅加深了台灣政治的對立與分裂,也削弱了民主本身應有的包容性與多元性。

以民主鬥兩岸

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同樣將「民主」作為主要武器,進一步惡化了原本已然緊張的局勢。賴清德在今次元旦講話中,兩岸篇幅少之又少,也未能提及任何能改善兩岸關係的建設性內容,反而透過對北京的「反民主」指控,將台灣推向國際陣營對立的最前沿。

例如賴清德稱,「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威權政體,更持續合流、威脅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將北京描述為「威權政體的代表」,試圖將台灣反身塑造成「民主價值的燈塔」。這種操作,實際上是將台灣推向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立,完全無視當前國際地緣政治的多極化發展——賴清德彷若與世隔絕,對於世界地緣政治正朝向多極化發展無動於衷,顯見其飽滿的冷戰保守思維,以及依舊緬懷過去幾年來,應中美貿易戰而生的「新冷戰」意識形態對抗帶給台灣的餘溫,以為這樣的餘溫便足以灼燒北京,這在拜登即將卸任,特朗普枕戈待旦準備上台前,發出這樣豪語的賴清德只顯得相當可笑。

然而,黔驢技窮的賴清德試圖利用「民主」來「孤立」北京,強化台灣的國際存在感,這種手法不僅無助於改變現實局勢,反而將台灣置於更為危險的戰略位置。當國際社會的重心逐步向協調與務實轉移時,賴清德卻仍然抱守冷戰思維,執意以意識形態劃界,無疑是對台灣長期安全與發展的極大挑戰。

2025年1月1日,賴清德發表上任後首次的元旦講話,其重心放在內政,兩岸篇幅少之又少。(台灣總統府提供)

對民主工具化的褻瀆

賴清德將民主工具化的背後,是對民主價值本身的深層褻瀆。他在講話中自詡為「民主守護者」,實際上卻成了民主價值的最大威脅者。在內政上,他將民主變成壓制異己的政治手段;在兩岸與國際上,他將民主化作意識形態對抗的工具,從而掏空民主的真正內涵。

這種操作的結果,是讓民主在台灣內部逐漸失去公信力,成為政治鬥爭的代名詞。同時,它也讓台灣的對外策略更加脆弱,失去了靈活應對的空間。賴清德的這種「民主鬥爭」,實際上是對台灣內部共識的進一步撕裂,也是對外部局勢的進一步錯判。

2025年1月1日,賴清德發表上任後首次的元旦講話,席間以「我們都是Team Taiwan!」,意圖鞏固台灣認同的用心,意在言表。

是以,以「民主」作為政治發語詞的賴清德,只不過是將民主工具化、當令箭,進行「鬥在野、鬥兩岸」的政治攻擊,不論是內政還是兩岸議題層面,上任超過半年的賴清德依舊拿不出理政解方,遂只能用抽象、民粹的「民主」二字,給台灣在野黨貼上「不民主」的標籤,對北京扣上「反民主」的紅帽,用以反襯自己是民主價值守門人角色,但實際上不過是對民主價值更深一層的褻瀆,形同監守自盜,是民主的內賊。

而在元旦講話中被一再強調的「民主韌性」,在反覆工具化操作後,這種韌性也將被賴清德自己的操作削弱殆盡:當民主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當意識形態對立成為理政的主旋律,台灣的內部共識與外部戰略將陷入雙重危機。

面對這種局面,賴清德若不能擺脫對民主話語的工具化,不能重回政策本位的實質治理,台灣將無法真正實現穩定與進步。他的「民主鬥在野、鬥兩岸」策略,短期內或許能帶來政治紅利,但長遠來看,這種內外皆空的局面,將讓台灣付出更大的代價。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