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海控制流失?內媒專欄文章:2024年是以武逼統元年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2024年進入尾聲。在台海問題上,這是美國所謂「刺蝟戰術」淡出的一年,取而代之的討論焦點是灰色地帶作戰,並在年底得到「確認」:美國政軍學界愈來愈相信,台海可能不會發生戰爭,但美方對台海的控制與台灣的獨立性正在逐漸流失。

換言之,各方的研判都在逼近真實場景——以武逼統。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聯合利劍-2024A」演習區域示意圖。(央視)

美國智庫、輿論和官方為何減少提出這種猶如為台灣安裝「自殺炸彈」的豪豬論調呢?因為他們「突然」發覺,中國大陸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台灣。儘管2023年就有人提出過這種擔憂,但直到2024年,這樣的說法才被扶正成為主流預測。

但這並不是說,美國放棄了武裝台灣的路線。精準來說,華盛頓隱隱察覺「刺蝟戰術」與中國大陸灰色作戰之間的邏輯關係——美方愈是武裝台灣,支援「台獨」,中國大陸愈是收緊「絞索」,且逼近戰爭邊緣但又不落入戰爭陷阱,讓美方難以複製烏克蘭模式。

情勢發展到了年尾,拜登政府嘴上不說,但心裡知道自己在台海問題上不進反退,從攻勢轉為守勢,台海就快要不關美國什麼事了。

本文就梳理一下2024年台海問題發生質變的脈絡。

台海局勢・兩岸關係。(路透社)

台海12月

1月,賴清德以不過半的選票勝出,同時也在民意機關成了少數。此一結果,中美各取一瓢飲,宣稱島內局勢對己方有利。然而,對誰有利,端視中美雙方將採取什麼行動「定義」這個結果。

同月,彭博社發佈評估資料,聲稱台海若發生戰爭,全球經濟將付出10萬億美元、約10%GDP的代價。若發生「封鎖」(Blockade),全球將付出5萬億美元的代價。據此,美官方認為,在賴清德五月就職前,中國大陸會採取激烈的做法,以限制「台獨總統」促戰的行動。

然而,美方預期的「行動」——軍事入侵、經濟制裁、網路攻擊——並沒有發生,中方反而選擇了和平的調子試水溫,卻發生了各方都沒料到的意外。

2月,「2·14金門撞船事件」是一起讓台海問題發生質變的意外,中國大陸因這一事件展開了「台海內水化」的行動,進一步落實了「中國主權」,而美國缺乏支點與理據介入此事。

從此,中國海警在台海問題上扮演的角色被高度關注,「非軍事行動」讓美國不好發作,但「第二海軍」顯然就是灰色作戰的前鋒部隊,甚至可預期海警將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如此,大陸推進「台海內水化」的行動仍然非常克制,未與台灣海巡發生衝突,不讓美方有介入的理由。

簡單說,「刺蝟戰術」無法處理海上治權的問題,但中國海警可以實施「隔離」(quarantine)這個比「封鎖」更令美方頭痛的戰術。換言之,「隔離」戰術就是台海問題發生質變的指標。

什麼是「隔離」?美國輿論在年中聚焦於此,並陸續給出重點說明,成為「中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台灣」的論述基礎。關於此,下文會再做分析。

3月,南海局勢升溫,菲律賓在仁愛礁問題上碰瓷中國,原則上是台灣「刺蝟戰術」的延伸。菲律賓被美方設定為台海戰爭的武器彈藥運補與監視基地,炒作南海島礁爭議,有利於美方在菲律賓的軍事佈局。

4月,小馬科斯先後在「美日菲峰會」,以及與紐西蘭總理的聯合聲明裡,炒作台灣問題。早在2月,小馬科斯就接受日媒專訪,聲稱「很難想像菲律賓不被(台海戰爭)捲入」,可以說是菲律賓接軌美方台海戰爭敘事的起手式。

因此,隨後中菲爭端的迅速升溫,應視為美國「打包」南海與台海,甚至東海的戰略操作。拜登政府無法介入金門事件,改打南海牌,以在第一島鏈形成圍中氛圍。

本月,美軍在呂宋島北部部署提豐中程導彈系統。

5月,賴清德就職,其「台獨」演說顯然是美方刻意的操作,意在試探中國大陸底線,此舉促發了「聯合利劍-2024A」圍台軍演,中國大陸不再唱軟調。與上一次圍台軍演的主要差異是,這一次大陸海警加入了軍演行列。

從某一層面看,「聯合利劍-2024A」並非戰爭訊號,而是近一步將台海內水化的實務操作,以表明在戰爭之外,大陸還有其他選項「反獨促統」。

6月,仁愛礁衝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海警首度攜帶武器登上菲律賓武裝部隊的船隻,「中國海警 vs 菲國海軍」是此輪衝突的重點,並以菲方6名士兵受傷作結。中國海警再一次展現了「第二海軍」的實力,以及「非戰爭行為」的可操作性。

同月,美國輿論開始正視中方的「隔離戰術」。與「封鎖」不同的是,隔離是指「登船臨檢」這類伸張主權的非戰爭行為,不需要關閉水域或者限制船隻進入,不會觸及國際法,他國難以用「航行自由」為理由進行干預。

重點是,彭博社預測了台海戰爭與封鎖的全球損失,但無法預測「隔離」會造成什麼損失,或者說,「隔離」根本不會造成全球經濟損失。對此,美太平洋司令部前情報官員認為,「隔離」可能會造成兩岸經濟的損傷,與台灣民心的「拒統」情緒,對大陸不一定有利。

本月,美印太司令帕帕羅宣揚「地獄」(Hellscape)計畫,稱阻止解放軍登陸台灣的關鍵,是佈局大量無人機與無人艦艇,在台海實現「地獄景象」。另一方面,大陸公佈「懲獨22條意見」。

7月,川普於6月接受專訪稱台灣偷走美國(價值千億美元)的晶片生意,主張台灣須向美國交保護(險)費,並於7月遭到刺殺,美國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

同月,菲國海警船坐灘仙賓礁。

8月,華盛頓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到達台灣,稱中國大陸將利用「蟒蛇戰術」,透過經濟、網路、法律等手段緩慢對台施壓,以瓦解台灣民心士氣。其中,海上封鎖或部分封鎖(隔離升級)也是手段之一。

與此同時,美國輿論出現一種新型的「棄台論」,主張讓台灣成為「刺蝟」,但美國不需要保衛台灣,應該讓台灣成為北京的巨大負擔,即便美國付出的代價是兩岸統一。

同月,仙賓礁衝突升高,中國海警堅壁清野,並對局勢控溫。

9月,黎巴嫩遭「低科技恐襲」,台科技業被疑為幫凶,此事件側面凸顯了大陸「隔離」台灣多了一個理由,因為隨著台灣與美國的科技合作案愈來愈多,供應鏈是否會被利用在其他地區的恐怖攻擊上,需要大陸「登船臨檢」處理。換言之,大陸海警也可以是「反恐前線」。

同月,德國軍艦22年來首度穿越台海,遭解放軍海空跟監,坐灘仙賓礁的菲律賓海警船則離開,重返巴拉望島。美方指使下的「南海碰瓷」並沒有成功,轉過頭又想在台海刷存在感,讓德國去彰顯美國的存在。

對此,中方的回應是,睽違44年,解放軍向西太平洋發射一枚東風洲際導彈,展現長程打擊能力,彰顯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存在。

10月,賴清德在雙十前發表「祖國論」,但與就職演說相較,雙十演說的「台獨味兒」打了對折,而補上了「華獨味兒」。雖然如此,「聯合利劍-2024B」還是如預期展開。

與「聯合利劍-2024A」不同的是,「聯合利劍-2024B」旨在演練「要港要域封控」,大陸海警的角色更為凸顯,四支海警編隊巡航管控本島六大港口。有大陸輿論簡明形容這次軍演是——大陸海警執法、海軍拒止、空軍掩護、火箭軍待命,共同組成對台灣壓迫性極強的「蟒蛇戰略」。

同月,美國選舉進入肉搏階段,川普再度要求台灣向美國支付更多「保護費」。

11月,川普當選。在選舉前幾日,一名共和黨人投書《經濟學人》,以「拜登政府外交政策最大贏家是中國」為題,呼籲美國結束烏克蘭戰爭與中東戰爭,將所有資源投入在「抗中事業」。這名共和黨人便是麥克·沃爾茲,川普當選後提名他為國安顧問。

同月,小馬科斯簽署「菲律賓海域法」,將中菲爭端轉投入於法律戰,中方則以公佈黃岩島領海基線作為回應。緊接著,南部戰區開始在黃岩島領海、領空展開「戰備警巡」。

珠海航展也在本月舉辦,展現了令世人吃驚的軍事科技實力,尤其是無人機與無人艦艇龐大的規模與多樣性。不久後,美印太司令帕帕羅改口,稱「僅靠無人機無法解決太平洋的軍事挑戰」。司令,說好的「地獄景象」呢?

12月,賴清德竄訪太平洋友邦,過境夏威夷,美方接待層級不高,聯邦政府官員一個也見不著。這是一次波瀾不興、凸顯賴清德不受美國信賴與寵愛的出訪,中國大陸也未如預期展開「聯合利劍-2024C」。

美方不待見,大陸又沒反應,對賴清德而言猶如兩度受辱。為了挽尊,「台獨」當局刻意造謠稱大陸搞了一場史上最大的「開不了口的演習」,以抗議賴清德過境夏威夷。

不過,AIT隨即表示,大陸該次演習與賴清德過境無關……「台獨」金孫受到第三度羞辱。

同月,若干美國輿論詳細分析解放軍兩棲登陸台灣的可能,結論是,由於缺乏後勤支援,解放軍的兩棲登陸作戰成功機率非常低。有意思的是,此一結論讓美軍事專家更相信真實情況較可能是「隔離」與「封鎖」,因為成功機率非常大,成本也遠低得多。

「圍魏救趙」與灰色作戰

從年初到年尾,以上的時事盤點大致可見戰爭敘事的淡出,與隔離/封鎖模式的淡入。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明的結論——「以武逼統」比較接近真實。尤其要考慮到,川普是一個不喜歡美國捲入戰爭的總統。

多家美媒不止一次逼問川普,到底要不要保衛台灣,川普也不止一次拒絕給出明確答覆。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台灣問題是中美博弈的深水區,非必要就不該做出重大表態。相較之下,拜登輕佻的承諾令人作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新型態的「棄台論」,因為該論點較為貼合川普想法。

8月,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作戰研究系教授Jonathan Caverley在外交事務網站上發表文章,題為「台灣謬誤」(The Taiwan Fallacy),副標題是「美國實力並不取決於一個島嶼」。

簡單說,該作者認為,美國捍衛台灣的理由可以是經濟考量,可以是半導體考量,可以是美國公信力的考量,但不能是為了「遏制中國軍事力量」,因為就算兩岸統一,中美軍事差距也不會改變,讓美軍涉險保台,殊為不智。

甚至,統一將削弱中國的整體實力,前提是美國要在統一前武裝台灣,並將資源集中在攻擊中國的弱點,以贏得持久戰。

該文列舉了許多理由,反駁中國大陸「奪取」台灣島將擴增其軍事能見度的說法。作者認為,只要美國加強日本與菲律賓的軍事佈局,減少關注台灣本身,即便兩岸統一,中方大陸也得不到什麼軍事方面的好處,反而美國可以借此削弱中國。

該作者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日本和菲律賓會認為(統一前的)台灣比較重要,還是第七艦隊比較重要?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是後者。而這個問題也暴露了作者的心證,即美國在保台與保第七艦隊之間,只能二選一了。

美軍在台海顯然已使不上力,但在其他地區仍保優勢,包含太平洋與世界各地。該文主張美國應擴增其他地區的優勢,例如在紅海,美國可以威脅中國在該區域的能源利益。

該文的觀點一句話就能形容,即「圍魏救趙」,美國在其他優勢地區「纏住」中國,就是最好的保台路徑。題目說「謬誤」是指現有的保台理由在邏輯上是不通的,而作者的論點則是悖論——保台的最佳方式就是棄台。

讓我們回到彭博社年初的預估,如果戰爭與封鎖會造成全球經濟損失,那麼中方肯定會想辦法降低這個影響,選擇低損路線促統,而答案就是「隔離」,一個低成本、低損害、又高度彰顯中國主權的做法。

然後再對照「新棄台論」,隔離戰術能避免美國的經濟考量與半導體考量,剩下的所謂「美國公信力」,川普有得是方法破解面子問題。而若「新棄台論」的論點受到川普重視,那麼美方軍事考量的重心就會轉移。

當然,「隔離」也有諸多問題,我們可以下次再詳談。無論如何,2024年可以說是中國海警相當露臉的一年,其作用迅速得到各方的重視,也具體展現在聯合利劍軍演中。本文所說台海問題的質變,就是中國海警與隔離戰術成了務實的促統方法論,而「台海內水化」就是今年兩岸議題的關鍵字。

在台海問題上,觀察美國專家學者的說法演變,是從泛論進展到細論。在軍事層面,很明顯,「戰爭敘事」的盡頭不是兩棲登陸,而是非戰爭行為的「隔離戰術」,以及封鎖的可能樣態。

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失敗證據,就是民主黨敗選後,拜登什麼「抗中牌」都繼續打,而且可以盡情打,唯獨「台灣牌」不敢再打,或不知道怎麼打。距離卸任剩下不到一個月,很難說拜登會不會在台海搞事,而我們應該歡迎拜登再打「台灣牌」,為中方累積與川普政府談判的籌碼。

再見2024年,我們距離統一,真正跨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