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披頭歲月》結合最新科技重現披頭四光輝歲月

撰文:謝雅妍
出版:更新:

披頭四早已是在全世界廣泛流傳的神話,54年前4個梳着冬菇頭的男生正式出道,不足一年後,這支年輕的英倫樂隊便成為全世界少女們的偶像,只要他們到那裡演出,那裡就有高頻率的尖叫聲。他們享受萬人擁戴之時,換來的代價是不斷在世界各地穿梭,舉行巡迴演唱會。這亦是電影《The Beatles: Eight Day a Week -走過披頭歲月》(The Beatles : Eight Day A Week - The Touring Years)聚焦的地方—四年(1962到1966年)的巡唱生涯。

梳着同樣的冬菇頭是披頭四的早期標誌。(APPLE CORPS LIMITED圖片)

鏡頭對準巡迴演唱  導演喜見冒險精神

電影沒有着墨於四子成名前的辛酸史、如何從利物浦舞台逐步登上國際舞台,更加沒有刻意描繪昔日隊友之間的不和與猜忌,來一個拆夥多年後的大揭秘,反而以他們巡迴演唱為視點展開整個故事,原來這正是導演朗侯活(Ron Howard)的意思,「當我看到那些他們在世界巡迴演出的資料時,我就開始看到某種的冒險元素,《The Beatles: Eight Day a Week -走過披頭歲月》就像在一個漫長的旅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我很有把握去把這個故事說好,就像《太陽神13號》一樣,這是一個能夠反映當時社會文化面貌的故事;而同一時間,我們也會探索披頭四作為一隊樂隊,既是某種兄弟情的延伸,也是作為個人成長與樂隊進化之中,某種個人與樂隊的角力。」

同場加映經數碼修復的30分鐘SHEA STADIUM演唱會片段。(APPLE CORPS LIMITED圖片)

結合最新科技修復演出片段   

如何選擇取捨2000多條的演出片段,成為電影的一部分,也只是其次問題。首要解決的是修復一事,畢竟它們都有50多年的歷史,以今天的目光來看,不管是畫質還是音質都很差,因此電影公司花了不少功夫去處理它們。本片編劇和監製馬克莫路(Mark Monroe)表示:「就是拜最新科技所賜,現在我們能夠把多年前拍下的電影重新修復,更能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眾所周知的問題是,這些披頭四早期的片段,他們的現場演出背後總是充滿着觀眾的尖叫聲和歡呼聲,甚至變成整部電影墊底音效,可幸現代科技令我們可以將那些尖叫聲分開出來處理,再將其影響減至最低,令觀眾在欣賞電影時可以舒服一點。」

原來當年披頭四也有來過香港舉行演唱會,很可惜電影沒有包含那段小歷史。(APPLE CORPS LIMITED圖片)

由於以披頭四巡迴演出為故事骨幹,那些經修復的片段必然是電影的一大賣點。不過同時納入四子舞台下的相處(如他們參與電影拍攝的片段、演出的後台、酒店房、錄音室、接受傳媒訪問等)、粉絲的狂熱表現、再配以不同人物訪問如當年受到報社指令,伴隨萬人迷的記者拉利簡尼(Larry Kane)分享當年貼身報導的感受,仍然在世的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靈高史達(Ringo Starr)、長大成人的黑人歌迷等,使電影不止是利用歌曲消費懷舊之情,而是拼湊出一幅更大的披頭四風景,他們如何由「夾Band」的英倫小子搖身一變成為萬人物,除了可從粉絲身上感受披頭四所隱含的流行文化魔力外,亦可間接思考他們的成功與他們自己、時代、社會之間的關係。

披頭四巡迴演唱的終結也就是小子們開始長大之時,也是電影《走過披頭歲月》的尾聲。

梳着冬菇頭、大唱情歌見證着披頭四瘋狂巡唱的歲月。(APPLE CORPS LIMITED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