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任務影評:向寇比力克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 畢彼特獨腳戲精彩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太空科幻(災難)是電影時常探討的命題。除了送主人公去一趟「受困」並「自我放逐」的洗禮,過程中的孤寂與命題是共同的,舉凡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的《引力邊緣》(Gravity)、列尼史葛(Ridley Scott)的《火星任務》(The Martian),抑或是岩士唐傳記《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星際任務》(Ad Astra)亦與前幾部作品有着相同的主題、形式與角色的試煉,不過也相對來得內斂且安靜許多,期待《星》是部緊湊的太空電影?只能說它是不疾不徐,要歸類於哪個範疇?儼然是劇情片的部份。
文:杜麥特 Matt/影劇業餘觀察團
很多人把本片跟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做比較,兩部電影在運鏡與形式上的確有相似之處。不過個人認為傳記題材的《登》片,與《星際任務》的虛構故事架構使兩者是無法比擬的。有一部份是主題上相異,一部份是其真實性,但兩者皆通的命題,無疑是從「人」這方面的哲學思辨來作探究,前者亦為真實偉人的內心自我深究,後者則踏上了一場尋父探索之旅、呢喃般的自我敘述,兩者始終是孤獨一人面對自我內心。
本片的主題上是一趟千里尋父之旅,但在意義上個人認為「親情」並非全片的主要情感,而是次要的。主角Roy(畢彼特飾)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困在海王星上的父親(湯美李鍾斯飾),次要的試煉則是一趟檢視自我的旅途,在無盡的太空,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太空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的膽識,前人岩士唐(Armstrong)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人,來者們除了嘗試打破人類的存在主義框架,也試着成為一名生存者。
與其將本片拿來與《登》的高層次與傳記片來比較,抑或是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的《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富有哲學性的思辨將其混為一談,《星際任務》所深究的元素及命題是非常純粹的,相對是由外而內的角色內心辯證,特別是透過雕塑演員的臉部表情(特寫)及肢體語言。為何演員表現這點會如此成功,導演的選角是一大功臣,特別是導演網羅畢彼特(Brad Pitt)這位戲路極廣的男演員——在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鏡下的癲狂異色、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oderbergh)與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鏡下的風流瀟灑,抑或是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鏡下的內斂,畢彼特這次的演出顯然是偏向內斂。
倘若要抱持着純以太空為背景的商業電影來看,老實說《星際任務》會讓你感到昏昏欲睡,這不是一部典型且緊湊的太空電影,而是一部與「與自己的沉痛對話」的作品,乍看之下調性偏文藝,但是箇中所要傳達的訊息是值得觀眾細心挖掘並且回味的;片中有許多的段落與調度,個人認為有致敬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有趣的是,兩片都有靈長類人猿的段落,雖說兩者所想表達的意思不同。
【本文獲「影劇業餘觀察團」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