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殺.影評】別樹一格的港產片 最絕望也不一定以不歸路開脫
筆者看《G殺》預告片時已覺得此片的風格非常獨特,古典的音樂配樂、鏡頭的運用、剪接都看出導演和編劇的別出心裁與創意,顯然他們想拍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讓觀眾自行解讀。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而筆者終於觀影了這部作品,不得不讚嘆故事的表現手法與串聯技巧,以一個簡單的英文字母「G」字,把一宗離奇命案的原委與戲中的名校高中少女、提琴少年、自閉少年、暴力黑警、性工作者、偽君子名校教師的關係環環相扣拼湊起來,故事的開首與結尾互相呼應,留白的地方正好讓觀眾作出不同的解讀與詮釋。
如果把一宗離奇的命案發生的經過與原因平鋪陳述,只會令《G殺》淪為一般劇情片無疑,而擅於拍攝個人風格短片、副導演出身的李卓斌顯然不滿足於此,刻意以一個符號G字來把與命案息息相關的六個角色拼湊,輔以一系列濃烈個人風格的畫面、古典音樂、鏡頭運用、對白運用、場面對比、角色矛盾對立,把一個簡單平凡的故事複雜化,環環相扣的人物關係與變化正好把一宗離奇命案的原委完美還原,而當中亦滲透不少社會性議題與善惡人性探討,也對轉變中的香港作出獨特的回應。
《G殺》的成功元素是演員的演出與電影獨特風格的完美縫合,無論是人面獸心偽善的陸駿光、我行我素、粗鄙狂妄的杜汶澤、多愁善感的黃璐、不屑社交的林善、情緒起伏不定的李任燊和憤世嫉俗但無奈接受的陳漢娜,都與電影暗黑的風格與來去匆促的故事節奏緊扣,每人的心境與矛盾的對立正好推進和解釋悲劇命案的由來。
《G殺》的故事無疑是一場活生生的現實悲劇,但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卻是在轉變中的香港的你和我,社會偽善者與助紂為虐的欺凌者比比皆是,扭曲的社會價值觀正不斷蠶食人本來的良知與應堅守的原則與操守。當自私與冷漠成為常態時,你可能感到無助與絕望,《G殺》表面上看起來也像一個絕望的故事,但導演顯然想借片尾的主題曲來向觀眾道出:就算我們處於最極端絕望的狀態,也不一定要選擇悲劇的不歸路來作開脫,在最黑暗的地方一樣可以看到光明,最極端絕望就是有希望,也許我們對社會的狀態與轉變無力反抗,但只要仍懷有希望,在絕望中不要放棄,改變並非再遙不可及。
作為李卓斌首度執導的長片,《G殺》以獨特的故事手法與風格借一宗命案和G開頭的英文單字帶向觀眾表達自己對社會現況與轉變的獨特觀點,也留白讓觀眾自行解讀,在商業片泛濫的港產片巿場,《G殺》顯然是別樹一格和驚喜的創新嘗試。願港產片巿場繼續有這樣不計後果、敢拍自己想拍的「Good Try」!
內容提供:MattGor講戲
作者Facebook專頁:MattGor 講戲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G殺》點評: 別樹一格的港產片」】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