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簿旅友.影評】白人黑人形象大倒轉 詮釋富有黑人種族矛盾面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思覺已失調
《綠薄旅友》相信大家就算沒有看過也會有聽過這一齣電影,這套由彼得.法拉利指導的電影現時已經錄得4,510萬美元的票房。該影片已經在金球獎先拔頭籌,獲得最佳音樂喜劇影片的殊榮,同時亦已經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多項提名。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像這種以商業主導的電影,卻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可以說是絕不常見。那到底《綠薄旅友》在那些地方是做得特別出色呢?
首先這套掛上「喜劇」銜頭的電影,在討論種族歧視這一個嚴肅的話題同時亦會在一些不經意的地方向觀眾帶來一些輕鬆的幽默。就好似,在旅途中,由維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飾演的基層白人Tony Lip,強逼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飾演的音樂家Dr. Shirley食KFC時,Shirley手忙腳亂的一幕令人忍俊不禁。又或者,當Tony老婆在家中讀出經過Shirley修飾後,變得無比優雅的信件給那些三姑六婆炫耀時,各位男士都懂得會心微笑。甚至在電影的最後,當Shirley進入Tony家中,Tony的親朋戚友瞬間鴉雀無聲的一幕亦滲透出一種黑色幽默。與一般「喜劇」電影往往都會「鬧劇」收場,令觀眾觀影體驗十分尷尬。《綠薄旅友》絕對不是一套追求「量」的喜劇,但它絕對會在適當的時候逗笑你。
一套電影在劇情上最能夠吸引人的往往就是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衝突位。而《綠薄旅友》就在這一個環節做得非常之突出。故事最表層的框架便是黑人與白人的種族衝突,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而故事是發生在60年代的美國,當時剛剛才廢除了種族隔離政策。因此白人與黑人應該怎樣相處依然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話題。在之前《閃亮人生》(Les Introchables)同樣有挑戰這一個議題。
但與之相反,在《綠薄旅友》當中,白人Tony來自一個基層家庭,靠着打零工為生,身邊的朋友總是粗口橫飛,是典型家庭美國的藍領工人。相反黑人Dr.Shirley處於社會的高層。他是一名音樂家,接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談吐得體,行為舉止都散發着優雅,連坐姿都比別人筆直。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高等的黑人,在那一個時空之下,他始終是一個黑人。他受到的歧視目光甚至比一個普通的藍領白人都要多。然而,這一些衝突都是可以預期的。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電影在處理Shirley作為一個高尚的黑人,與普通的黑人之間的衝突可以說是十分驚艷。就好似當Shirley入住一間只有黑人可以住的旅館時。其他黑人邀請他參加球類活動。而Shirley本身卻是一個連KFC都不懂怎樣吃的人。自然是不願意加入他們。而其他黑人對他卻是一種不屑,認為他沒有什麼了不起。認為他只是一個不願弄髒「管家服」,富有人家的「走狗」。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
另一幕,我認為可能是今年所有電影中最出色的一幕。當他們的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故障。Shirley下車。西裝革履的他望着在田裏工作,衣衫襤褸的男女老幼。他們的眼神說着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羨慕、有同情、有嫉妒,亦有疑問。那種同是黑人,卻處於兩個極端位置的場面,比起白人與黑人的衝突來得更加震撼。Shirley就彷佛處於白人於黑人的夾心之間。被黑人誤解,又被白人歧視。以至他在後來說出一句,"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我認為這是整套電影的點睛之筆,也是電影的核心思想。
最後,談一談我的感想:我認為好的電影,並不一定要有很多飛天入地的特技,也不需要太多哭天喊地的場面。有些動人的情節,就像一個開關,只需輕輕一啪便能開啟,用力過猛反而過猶不及。而種族衝突是一個十分常見的題材,但導演卻把握的很好,既沒有濫用,亦沒有濫情。然而,能夠觸動人的題材是屢見不鮮,為什麼就沒有一套好的電影去表達出來呢?我馬上就想到,青年的那一輩總是被人覺得不上進,有小小錢便去日本花掉。我卻想回那些權貴一句 I’m not rich enough and I’m poor enough。
我相信,懂的人都會懂。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綠薄旅友》(Green Book)」】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