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寡婦.影評】以潛入盜竊題材作引 呈現芝加哥社會黑暗面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電影·宇言

類型電影是指遵照某類型電影的基本規定去拍攝,例如公式化的情節、人物定型和視覺影像等。

電影以類型電影作包裝,外層是犯罪、潛入盜竊電影,內層卻包含很多社會議題,在編導描繪之下的芝加哥成為美國社會縮影,當中描寫現今性別對立、種族問題、醜陋選舉、黑金政治等等。當然編導的前設也由電影名稱已經表明是女性主導,因而戲中幾乎所有男角都是性格差劣或者無用之人,觀眾要先接受個設定才能走進電影之中。

電影以犯罪題材作包裝,呈現社會問題(《剋.寡婦》劇照)

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以獨立製作成名,前作《大絕食》(Hunger)抑或《色辱》(Shame)都各具特色,當中對長鏡頭運用和刻劃人物都是令人難忘。成名後走到荷里活發展,上一部《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當然是「有話要說」的電影,但是太過直白而且充滿計算,當年奪獎也似是「應運而生」吧。的確近年奧斯卡漸漸變得政治正確,幾乎打中同類議題電影都起碼獲得提名。

不過是次《剋.寡婦》則見導演開始能夠遊走於類型片公式與回應社會議題之中,電影既有不少類型片的設計,如一眾女士由毫無交集以至連結起來以犯案重新上路的橋段,還有當中如何收集情報過程,公式之餘卻有條不紊,旁通選舉各種不見得光的行為。而導演亦不時加進簽名式長鏡頭,如哥連費路(Colin Farrell)在車上一幕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是少有地在娛樂電影格局出現的鏡頭調度,但更能加強敘事的深度又無礙觀賞效果,也見導演如何掌控娛樂和藝術兩者之間平衡的厲害。

導演的鏡頭掌控技術高超,遊走在娛樂和藝術之間而且取得平衡(《剋.寡婦》劇照)

不少同類電影演員陣容強勁,群星演出之下難免有些角色可能受到忽視,無戲可演,但今次每人皆有發揮空間。由頭帶到尾的維奧拉戴維斯(Viola Davis)演技無庸置疑,情感流露自然,既可冷靜自如又可滿口怨言,表現八面玲瓏;伊莉莎伯戴比基(Elizabeth Debicki)證明自己不只是花瓶,她在電影力圖擺脫男性對女性的刻板形象,既硬朗又美艷;米雪露芝姬絲(Michelle Rodriguez)今次在戲中不用像《狂野時速》(Fast & Furious)系列駕駛,讓其專心演活忙於照顧孩子又要重新展開生活的堅毅。

演員陣容強勁,每人都有發揮空間(《剋.寡婦》劇照)

另一邊廂男性角色的表現其實也不遑多讓,里安納遜(Liam Neeson)雖然仍以動作戲掛帥,但是仍有讓其發揮深情又鬱結的一面;哥連費路與羅拔杜華(Robert Duvall)的父子情也令人難忘,也淡淡透出世代之間對於政治手腕、做人處事和社會貢獻的大大不同;丹尼爾卡魯亞(Daniel Kaluuya)則是最令人驚喜的男角,他撇下過往電影較弱勢怯懦的性格,搖身成為心狠手辣的勢力人士,這個角色同時讓觀眾理解電影也非一面倒「政治正確」,反而正正透過他和兄長的手段,回應黑人也有可能處於那種社會階級。

雖然電影以女性作主演,但男演員們的表演也十分精彩(《剋.寡婦》劇照)

《剋.寡婦》可能是史提夫麥昆嘗試以個人風格走進荷里活公式類型片的成功示範,加上是次由《失蹤‧罪》(Gone Girl)編劇Gillian Flynn撰寫的劇本在描繪角色和社會議題方面分布得宜和編排有度,當然還有一眾演員之間出色的化學作用,一同成就這部佳作。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剋·寡婦》(Widows)【以類型電影包裝社會議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