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影評】中港觀眾大不同 抗命意識非內地人會留意的東西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悟空傳》坐擁彭于晏、余文樂兩大男神,對很多年輕觀眾而言,可以看男神本身已甚具吸引力。郭子健導演自《西遊.降魔篇》及《救火英雄》後,對於合拍片已有一定的經驗,今次拍上來更是得心應手,掌握了如何結合自己的價值觀與如何拍一套商業電影。

孫悟空對抗天命的行為,被香港觀眾解讀成香港的抗命與命運。

之前在與司徒夾帶的訪問中,郭導說到如果10個郭子健是滿分,表示最能代表自己,那麼《打擂台》會有8個郭子健、《全力扣殺》會有6個郭子健,而《悟空傳》則會有9個郭子健。首先,郭子健本身是個動漫動好者,今次《悟空傳》的CG以至人物形像塑造上,都會令人產生如在看一部動漫的感覺。當然,動漫化亦少不了中二級對白,才算是動漫動全套,但看不慣熱血動漫的觀眾有可能會覺得怪怪的,怎麼會讓彭于晏大喊出:「我不信天命!」之類的話。但其實與日本王道動漫相比不算甚麼,如《海賊王》路飛大喊:「我會成為海賊王!」、《火影忍者》中鳴人大喊:「我的夢想是成為火影!」這些話。若你本身喜歡動漫,應該對孫悟空的中二對白及楊戩閉眼戰鬥這些事,不會有太大反感。

郭導成名作《打擂台》述說的香港情懷,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郭子健導演以往很多作品都會透露出「香港情懷」,最經典的莫過於《打擂台》。很多人看過後都會認為電影寄語香港電影,以至香港人的時代變遷。而今次《悟空傳》有不少人認為當中展現了「抗命意識」。寫這篇文章前特地去看看內地的影評,雖然大收近7億人民幣,但筆者發現內地觀眾與香港觀眾的視點明顯不太一樣。內地影評着重的是特效、與原著的關係,比較少論及它的抗命意識(亦可能是不方便討論這種意識),也許《悟空傳》原著在香港沒有內地流行,比較少人在意電影與原著內容不同的問題,反而多了人留意當中展示的抗命意識,中港之間的視角分野,由此可見。

郭導沒有直接回應抗命說,不過亦沒有必要回應。

如果單從劇情、選角、特效去看,《悟空傳》如內地影評人所言,大概只算一部不錯的商業電影。但若果把劇情中展示的抗命意識放在香港人的命運去看,則又有不同說法。戲中彭于晏飾的孫悟空家園被毀,花果山被天庭破壞,寸草不生,不宜人住。近10多年港人生活看似愈來愈艱難,樓價高企、物價昂貴,向上流動機會比8、90年代少得多,凡此種種與花果山遭遇近似。孫悟空生而為魔王轉世,天命就是要對抗天庭,而背後的動機其實就是要為花果山報仇,為了那抹不能再見的紫霞而拼命,為的就是打破背後的「天命」。港人近年不時出現的抗爭運動,不就是某程度上的對抗命運嗎?當然,不論在戲中還是在現實中,所謂的對與錯其實也沒有分得那麼清,孫悟空的確打破了規矩,為此「死」了一次,你可以覺得他是情有可原,亦可以覺得他罪該如此,香港本身的情況亦如是。同時,楊戩與孫悟空由原本的兄弟,到後來的對立,就彷彿是香港社會中兩種對立的聲音,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角度與方式推動香港發展。是否過度推論、穿鑿附會?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相信對很多香港人而言,都會推想到這個社會情形。

二郎神相對悟空代表了「建制」立場,你同意嗎?

如何理解電影本身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去鑒賞一部電影,角度會略有不同。如何理解電影本身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郭子健導演亦沒有親自回應這種看法是對是錯,而他亦不應該作回應,因為一旦回應了就會有「官方說法」,某程度上破壞了觀眾思考電影的機會。《悟空傳》在特效與西遊根基的底下,加上滿滿的動漫感,你可以理解為一套十級郭子健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