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記|豆瓣8.6分好評 卓亦謙揭創作歷程 1封遺書成就好電影

撰文:外灘
出版:更新:

電影《年少日記》是香港去年的票房亞軍,內地雖然至今只有800多萬票房,但好評如潮,拿下豆瓣8.6的高分。

今年37歲的香港年輕導演卓亦謙,用一部十歲男孩自決的慘劇,撕開了中產家庭自私自利的遮羞布,得到了無數觀眾共鳴。電話聯繫到他的時候,卓亦謙還在路演途中。剛拿到大獎,本該意氣風發的他,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卻是「害怕」。

他希望觀眾瞭解、討論這部電影,但又害怕勾起他們的傷心事,害怕聽到有人說他很有共鳴,因為那代表著他自己一定也不好過。這種矛盾的心情貫穿了創作的始終。也只有這樣細膩敏感的人,才能拍出如此讓人共鳴的電影。「希望觀眾看完,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多一點跟你身邊很重要的人去討論心裡話就好了。」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年少日記》劇照👇👇👇

+36

01 會考只有8分,向河馬傾訴心事

《年少日記》的起源,其實來自導演卓亦謙大學時的一段真實經歷。影片裡的青年教師鄭有俊,在臨近高考時,收到了一封匿名遺書,讓他想起充滿暴力與遺憾的童年過往。雖然個人生活一團糟,但他必須找出想要輕生的同學,阻止悲劇發生。

現實中,卓亦謙有一個朋友是一起念電影的同學,有一天他看到對方在科室的一個角落裡寫東西,就走過去問他在寫什麼。對方回答說,在寫自己的故事。

這個朋友平時寫劇本就很厲害。所以卓亦謙很期待地說:「好啊,希望儘快看到你的作品。」結果等第二天他再得知這個朋友的消息,已經是跳樓的死訊,前一天在寫的也不是什麼劇本,而是遺書。

因為剛好遇見了卓亦謙,對方就把信寫成了對他訴說的口吻。講自己念電影這件事不被家人和女友支持,在香港創作也沒有前途。分手的打擊加上家人的蔑視,讓他已經痛苦了很久。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鄭中基近照👇👇👇

+13

這件事給卓亦謙留下了深刻打擊,十幾年來他不停地問自己:「如果再來一次,我可以做什麼?」

「那之後,我都會看很多的新聞,因為會害怕會不會有一天,另外一個認識的人的名字出現在新聞上面。新聞報導看得越多,我越知道離不開幾個核心的問題,比如說家庭問題、學業跟工作的壓力,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這幾個原因。」

從小在香港長大,感到壓力對於他來說其實是周圍人的常態。

「譬如說學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然後人跟人之間常常討論的話題也是一些數位資料,意思就是你成績怎麼樣、考幾分、你的工作、你收多少錢,但是往往就忽略了感受上的交流。」

他有一個女性朋友念的是香港第一的女校。但是她非常不開心,沒時間生活,沒時間跟人去聊天,也不能把自己的姓氏講出來。長大後她得了暴食症,不停地吃東西來彌補心中的空虛。

卓亦謙的父母沒有電影中那麼嚴厲,但在「比較文化」的大背景下,他還是會感到焦慮。他的成績不算很好,「會考只有8分」,因此常有罪惡感。電影裡的粉色河馬是他小時候真實的玩具,那時的他會像有傑一樣,向河馬傾訴自己的心事和遐想。

02 19天拍攝,劇本卻想了3年

9年代的香港霓虹閃爍,高樓林立,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都市。但在卓亦謙眼裡,這裡卻充滿等級觀念和情感壓抑。家庭裡通常是爸爸說了算,媽媽負責順從,而孩子就被比來比去。大家都不習慣談自己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出去玩,一群人看起來很開心,但那是資訊的交流,不是情感上的交流,大家沒有交心的習慣。」

很多人有「情緒病」但是不敢承認。電影裡有傑說自己睡不著,想去看精神科醫生,而媽媽很不屑地回答「精神科是給癲的人去看的」,這是卓亦謙在上世紀90年代聽到的一句原話。

這些問題他想了很多年,但一直到2015年,才真正開始開始構思劇本。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卓亦謙拍攝只用了19天,但光構思劇本初稿就用了3年,因為實在是太內耗了。一方面他擔心沒有人願意看這樣沉重的話題,也擔心刺激到觀眾,另一方面又覺得講出故事是自己的使命。

「我常常都很矛盾,害怕這個話題拍了出來會傷害到一些觀眾,但是同一時間又覺得這個話題不拍出來,事情其實也不會變好。因為很多人比如說他自己有自殺的傾向,然後他害怕講出來,因為害怕被批判對不對?但是可能我覺得如果他沒那麼害怕的說出來,這部電影能有更高的機率讓人家去瞭解他,去陪伴他這樣子。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沒有答案的。」

飾演成年男主的盧鎮業說卓亦謙經常在片場哭,幾乎每一場戲都會哭。但還是會努力去想,像這樣嚴肅的題材怎麼保持節奏,怎麼持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創作時另一個難點,是如何保證劇本的真實度。「因為我沒有辦法去訪問那一些離開了的人,所以他離開的原因跟他的經歷,其實是創作。然後我得想怎麼去保證觀眾看他離開的時候,不會懷疑他,這樣子我覺得是最困難的事情。」

03 爾冬陞全力支持,小主角脫戲很快

寫劇本最焦慮的時候,卓亦謙一度想停拍,但在妻子和朋友的鼓勵下才堅持下來,擔任監製的爾冬陞便是「朋友」中的一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認識,但還是第一次合作。爾冬陞曾給卓亦謙打包票:「你有困難就去找我。」

爾冬陞來到現場的次數不多,有時候來了也不說話,拍張卓亦謙專心工作的照片發給他。卓亦謙說我都不知道你來了,他無所謂:「我看看你在現場有沒有什麼崩潰的狀況出現,就不打擾你了。」

但其實他過劇本的時候很用心,每一版都會看,再給出自己的意見。「譬如說『你不要走』在廣東話,不同的尾音會有不同的意思。但他說你寫『你不要走』就可以了,因為他是演員出身,知道應該留一些發揮的空間給演員。」

提這些意見的時候爾冬陞語氣非常尊重,一點沒有架子。「我給你的只是建議,不是命令,你是導演,你自己去確定。」

片場的小演員也非常活潑,他們「脫戲速度」遠比大人快。剛剛還在生死離別,導演一喊「卡」,就蹦到不知哪去。再一喊開機,又很快進入角色。休息的時候他們喜歡玩扭計骰、玩智力遊戲來放鬆。

飾演鄭有傑的黃梓樂對卓亦謙說:「阿卓你不知道,有時候停機之後我已經回來了,但是都不敢笑,因為你跟其他的大人你們每一個都還是很悲慘,我只好繼續演下去。」溫柔活潑的小主角、全力支持的爾冬陞,還有許多家人朋友一起,支撐著他走過了那段難熬的時光。

去年10月到現在,是卓亦謙生活中最忙碌的一段時間。第一次路演、結婚,兩件人生大事碰到了一起。但是他還是極力抽出時間,去查看觀眾真實的觀影回饋。他點贊了125條講觀後感的微博,包括有一條裡,一個女孩說自己看完其實並沒有共鳴。

「雖然沒有去大城市,沒有賺很多錢,但我的家人對我的現狀已經感到非常滿足了。」這或許是他最期待看到的觀後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