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少數族裔導賞「家」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來自巴基斯坦的咖哩香與本地茶餐廳的咖啡香能夠在香港同一條小街相會,但我們相互的認識又有幾多?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及斯里蘭卡等五大南亞國家的南亞裔人士近年已躍升為香港少數族裔的最大族群,他們不少扎根香港,土生土長,早已是香港社會一員,卻往往仍然因文化、國籍、膚色、語言等差異而被視為異鄉人。現年23 歲的巴基斯坦裔女生Nayab Feroz 苦學廣東話,更特別改了中文名「阿恩」,努力融入主流社會。然而,從小時候分不清「晴」、「清」、「精」,到今天能夠以流利廣東話擔任社區導賞員,向團友介紹少數族裔在香港的「家」,成為少數族裔與主流社會溝通的橋樑,是如何一路走來?

自爺爺於殖民地時期在粉嶺當警察,Nayab已是家族在港土生土長的第三代,廣東話並非她的母語,卻依然流利,全是她多年苦學中文的成果。Nayab 就讀的小學以錄取非華語生為主,只有中文課才用得上廣東話;直到中學轉讀主流學校,開始要正視學習中文的困難。「要記得廣東話的九聲已經有難度,加上很多中文字的寫法與發音相近,轉換部首,意思已大不同,例如『晴』天、『清』潔、『精』彩,要兼顧讀寫聽講,更難。」為免發音不正誤把說話變粗口,Nayab 過去不敢開口說廣東話,後來得到中文科老師的鼓勵,為她安排中文話劇、欣賞古詩等,令她更投入學習。

成為自信領袖之路

在港的少數族裔承載着兩地文化,Nayab 一直希望長大後成為老師,打破語言隔閡,引導彼此互相了解。她自言過去性格內向慢熱,一直未有機會跳出comfort zone ( 舒適區) 實踐理想,直至高中時獲老師推薦,參加前稱為「賽馬會『衝吧!』世心領袖計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參與一系列培訓活動,逐漸了解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畢業後,Nayab 加入該計劃的延續,即現稱「賽馬會多元文化世心領袖計劃」的項目助理,並擔任社區導賞員,帶領本地人遊走少數族裔聚居的社區,沿途分享他們的生活、飲食及宗教。她笑言自己從前也不了解每天戴頭巾、吃清真食物背後的由來,反而因為要帶團備課,才深入了解自己承襲的伊斯蘭傳統。

為華人與少數族裔築橋

透過讓參加者親身接觸巴基斯坦奶茶、清真牛肉,Nayab 拉近參加者與少數族裔的距離,而他們在旅程結束後改變對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更讓Nayab 確立未來的發展路向,相信推廣共融文化也是教育的一種。有說「此心安處,才是吾家。」Nayab 將繼續善用她精通多種語言的優勢,以社區導賞員身份作為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之間的橋樑,讓不同族群均視香港為心安的歸處。

Nayab ( 右) 畢業後成為「賽馬會多元文化世心領袖計劃」的項目助理,同時帶領本地人認識少數族裔聚集的社區。

Nayab的5件隨身物

1. 禱告地毯:信奉伊斯蘭教的Nayab 一天需向聖城麥加方向禮拜五次,輕便的地毯方便她隨時隨地也能禮拜。
2. 鎖匙扣:早年與家人回鄉時遇上印有自己名字的鎖匙扣,且不是刻意訂製,令她覺得這是緣份的安排。
3. 自製可重用口罩:WEDO GLOBAL 於疫情初期邀請少數族裔婦女縫製可重用口罩,既可幫補家計,又能解決當時口罩短缺的問題,Nayab 的媽媽亦參與其中。
4. iPad :除了處理工作需要,亦用作記錄生活日常。
5. 小物袋:最近喜歡編織,這個隨身小物袋是近期新作。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