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無處不在】聯合國:每三女性,有一個面對網絡暴力威脅

撰文:陳韻如
出版:更新:

美國女演員Ashley Judd在TEDWomen 2016上發表的演講,點明「針對女性的網路欺凌越演越烈」。兩年後,我們依然看到、聽到女性面對網絡欺凌,遠至媒體上的公眾人物,近如我們身邊的女性朋友。
2015年,一份來自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每三個女性,就有一個會在生命中面對網絡暴力的威脅;73%的女性網絡使用者都接觸過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網絡暴力。針對女性的網絡暴力(Cyber-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 VAWG)是確實存在的問題,這並非純粹以受害人性別區分,或強調某一性別特別受害的偶發性現象。

目標轉移,問題依然 

一篇「在某人家過夜」的「偷食」報導,導致余香凝的社交媒體帳號上,不論她發布什麼照片,留言欄目都充斥來自網民的語言暴力,例如形容她是「雞」、「臭雞」,甚至不少留言涉及到她的身體、她的性生活。演過《骨妹》的余香凝,在電影中演活獨立、自信和堅強的按摩技師。現實中,她卻連選擇在哪裡過夜也成為問題。這種因為私生活引發的網絡欺凌,早在香港屢見不鮮,較早的受害者是藝人何雁詩,同樣曾被罵到狗血淋頭。究竟是女性成為別人的外遇對象、有外遇對象真的是值得以語言暴力糾正的道德問題,還是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厭女」問題?

除了私生活和個人關係備受針對,女性的身體素來是一個戰場。參與社運的女子胸部大小成為部分網民的焦點,身材豐滿難道是公眾人物的罪名?不講「好身材」招來的網絡性騷擾,身材肥胖的女生擁有自信,張貼自拍照片,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賺錢,在Instagram賣初夜。不當自己身材是一種問題,直至「連登」上網民的連番攻擊,她開始猶豫:「是不是我有問題?」

即使是經歷過性侵犯和非禮罪行而發聲的受害者,都逃不過網絡欺凌的二次傷害。2017年11月,美國的「#metoo」女性反性侵運動席捲而來,香港「欄后」呂麗瑤訴說自己被教練性侵犯的過去,有網民質疑她沒即時報警,有作家更戲言自己「讀幼稚園時被女教師摸過面」,諷刺呂麗瑤在「追趕西方先進國家潮流」假惺惺。2018年4月,一名女子在民光街10號碼頭跳海企圖自殺,原因疑是在網上公開自己被非禮的事件後被網民揶揄,情緒受困。

網絡並非虛擬,傷害也不是

網絡暴力為受害人帶來的影響,除了是情緒困擾和心理創傷,還威脅她們在社會上的名聲和地位,進而影響她們在網絡世界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參與度,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損失。

網絡世界已經以一隻手掌大小的姿態進駐日常生活,在屏幕上不足紅豆體積的每一個字,是否就沒有面對面的語言暴力來得傷害?因為網絡,一切欺凌變得不受時間限制,不分晝夜地上演,施暴者卻以為在鍵盤前面可以為所欲為。網絡已經不是昔日的虛擬場域,而是生活,換言之,與我們起居的家、流連的咖啡室無異。而生活的地方,其實不應該出現暴力和歧視,出現時,是否要反思箇中緣由——一直流傳的性別不平等和厭女情結,也許是因為網絡的方便而變得無所遁形、放大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