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18歲那年我開始排公屋,26歲我終於收到房署的信⋯⋯
(真實個案,作者以第一身書寫訪問內容。)
那年十八,生日那天晚上回家,以為家人會跟我好好慶祝,自己的成人典禮。誰料,他們只淡淡的送我一份表格,表格左上方,印着香港房屋委員會,旁邊還有「公屋申請表」五隻大字。
「大個仔喇,而家申請定啦,隨時等你十年八年。」母親淡淡的拋下這句話。
我在飯桌上默默的填着個人資料,看着上面意義不明、於我而言像火星文的字詞如「優先配屋計劃」、「天倫樂」,時不時問家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他們只說:「唔知就唔使理,反正都唔係你要填的資料。」填好的一剎那,我開始幻想要是排到公屋,每月只需交付千多元租金,省下不少旅行錢。
填畢申請,父母終於把生日蛋糕捧出來,與我慶祝了十八歲的生日。
在那之後,每隔兩三年,都會收到房屋署的信件,每次都以為終於輪到自己;打開信封,卻是一份名為「非市區公屋輪候意願問卷」之類的文件,叫我選一些從未去過的地方,如天水圍、青衣,甚至離島,據說能縮短輪候時間。我卻每次都因為這地方不熟路、那地方交通不便,而沒怎麼填,於是繼續等。
今年,我二十六歲,八年間,從來沒有收過一封看房子的通知,哪怕是凶宅、偏遠地區,也都沒有。根據房委會數未,說公屋輪候人數突破28萬,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彷彿創造出什麼煇煌壯舉一樣;前些日子,在網上看到一個非正式數據,說「(非長者)單身人士要排到公屋上樓,可能要等31年」。偷偷瞄了一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十年八年⋯⋯十年加八年都未必得!」不禁衝口而出。
根據房委會,在2017年9月底,約有152 7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27 4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6年。
又過了幾天,收到房屋署的信件,經已麻木的我打開信封,以為又是元朗天水圍青衣東涌離島的問卷,卻收到一份入息申報表。這麼多年來,我都差點忘了申請公屋有入息限額這回事。18歲時仍是學生,沒有入息,當然不必理會。我立刻上網翻查,發現一人家庭入息限額是$11, 250。到底這是什麼年代?根據政府統計署數字,2016年就業人口平均月入是$15, 500,我不禁思考,到底要怎樣,才能找到一份月薪低於$11, 250的工作,而能夠一個人繼續生存下去?
事後,我仍不發一言,把超額的真實薪金填上,心中作好了被拒絕申請的準備。當晚,我與朋友開玩笑說:「公屋排唔到,租屋又貴,都係瞓街算數。」最近卻看到一宗新聞,說某地方的露宿者被大規模清場,清場照片還被議員用作「曬成果」,已經流離失所要露宿,原來還會繼續流離失所下去。
這天晚上,約了一個久未見面的朋友吃飯,他在兩年前結了婚,有了孩子,很快便順利遷入公屋。我獨自在約定的餐廳等候,不久,看到他從一輛私家車中走出來,那輛車,雖說不是林寶法拉利,據我所知也不便宜;在他坐下Say Hi的一剎那,我還看到他手上戴着一隻名牌手錶。那一整晚,我都沒有問這位疑似公屋富戶的朋友,他的入息與資產有否超出限額、他是否在交雙倍租金、抑或是用了什麼方法瞞天過海,而得以繼續住在公屋。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起那些叫我選偏遠地區的問卷;入息申報表;父母對我說「等十年八年」的話;以及我曾經有過,「要是排到一間公屋」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