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延誤診治川崎病可影響一生 認清六大症狀助及早治療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川崎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心臟病成因,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患者全身會有中型血管急性發炎。若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便有35%機會引發冠狀動脈瘤,影響一生。
攝影:陳樂希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中)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醫生表示,現時全港10萬名兒童中,約有70至100人患有川崎病,比20年前增加近1倍。他引用美國研究數據指,40歲以下因冠心病入院的人士中,有5%曾患川崎病,當中很多患有冠狀動脈血管瘤,顯示川崎病的深遠影響。

川崎病患者李樂麒(26歲)及其母李太。

今年26歲的患者李樂麒,因年幼時不幸延誤診治,一生受心血管疾病困擾。其母李太稱,樂麒3個月大時突然發高燒,並在第2天出紅疹。雖然她立刻帶兒子到私家醫院求醫,但當年醫院對川崎病認識不足,只當普通發燒。一個月後樂麒高燒仍然不退,醫院進行心臟掃描後發現情況不妙,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才確診患上川崎病。

當年確診後,樂麒一直接受醫院的觀察及治療至今。他自小接受心導管手術,中學時期要「通波仔」,至半年前又再進行「搭橋手術」。患病以來,他在運動量及飲食習慣上都要有所控制,偶爾又會有心絞痛的情況出現。他指,曾經到私家診所求診談起病歷時,發現不少醫生不認識此病,故希望社會有更多認知。

成因不明 認清六大症狀

吳彥明醫生指,川崎病至今成因不明,醫學界普遍相信有遺傳傾向的患者受到某種感染,或接觸某種物質而引起的敏感反應。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發病率會以倍數上升,但不具傳染性。川崎病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家長可以留意以下病徵,有助及早治療:

若患者持續5天發高燒及以上另外4種病徵,便可診斷為典型川崎病,醫生會透過血液檢查及心臟超聲波等幫助確診。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主席李淑嫻醫生

治療黃金期為發病5至10天

若兒童及時得到診治,併發冠狀動脈病變的機會可大大降低。該學會主席李淑嫻醫生指出,若患者在發病的5至10天內透過靜脈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IVGG),患上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可減至5%,一般48至72小時內症狀會得到緩解,醫生亦會為患者處方亞士匹靈。不過她提醒,即使患者獲得及時治療,仍需一生持續監察病情發展。

高燒情況與流感有分別

另外,雖然川崎病跟甲型流感同樣會有發燒情況,但吳彥明醫生指川崎病的高燒情況是長期持續,任何藥物都不能抑制;流感的發燒幾天便會退。而川崎病沒有一個專屬的檢測,全靠醫生的經驗,但流感卻有快速測試。除了持續高燒,川崎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眼紅、嘴唇和口腔都會紅裂。

為提高社會對該病的認識和關注,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科心臟學會由1月19日至1月26日,舉辦「香港川崎病認知周2019」,包括專業研討會和家長講座等,冀家長對該病有更多認知,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