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確認退出日本和歌山市 營運僅7個月

ofo確認退出日本和歌山市 營運僅7個月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中國共享單車公司海外擴張再次受挫,ofo將於10月底撤出日本和歌山市,標誌着該公司完全撤出日本。

和歌山市10月中收到通知 已有電郵確認

《產經新聞》報道,ofo在10月16日突然通知和歌山市政府,表示10月底將會結束營業。報道稱,當時接到電話的和歌山市政策調策部負責人都嚇了一嚇,追問之下對方表示要先:「聯絡總部,之後再聯繫。」

該市政策調查部課長松尾和彥,在電視上證實這項消息,並表示該公司在10月24日以電郵向和歌山市政府解釋,退出的原因是「經營戰略上的問題」。

市長引入共享單車 冀滿足遊客交通需求

和歌山市政府相當重視共享經濟,希望企業幫助之下能振興該市,今年3月ofo進駐時,市長尾花正啟就親自試踩,認為項目很有吸引力,能夠滿足外國遊客的市內交通需求。該公司在和歌山市33個地點停放120輛單車,但進駐和歌山市僅7個月,就決定撤出。

對於ofo退出市場,市政府官員接受訪問時表示震驚,認為ofo方面可能覺得,在日本成立業務使用情況太不理想。

ofo今年已經撤出多個海外市場,包括美國西雅圖、達拉斯、澳洲,以及德國、英國的多個地點。

韓國台灣人均GDP陸續超越 日本東亞領先時代逐漸過去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東亞地區,不算香港,澳門這種城市經濟體,在韓國,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這四個經濟體當中,人們一般默認是日本的人均GDP最高,同時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也是最高的。
作者:寧南山

但這種情況在這兩年已經出現了逆轉,就以韓國和日本比較,韓國人均GDP在2022年就超過了日本了。

圖為2022年10月的日本東京街頭(Getty)

日經中文網的報道,根據日本內閣府2024年12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23年人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3849萬美元,低於韓國的3.5563萬美元。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日本的人均GDP僅排在第22位(OECD包括了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總共38個成員),在G7七大工業國中也是墊底。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2023年的人均名義GDP還低於2022年的3.4112萬美元,也就是比起2023年還下降了。而韓國追溯性對GDP數據進行修訂並且上調,使得韓國人均GDP在2022年和2023年均超過日本。也就是韓國和日本的人均名義GDP在2022年的逆轉,是有可比數據的1980年以來的首次,我覺得甚至可以認為是近代歷史上首次。

造成日本人均被韓國超越的三個原因,其一是日圓貶值,主要是在2021年年初開始。

我們可以看下圖,在2016年6月底,1美元一度可以兑換99.08日圓,而到了2024年7月,甚至一美元一度可以兑換162.02日圓了。

其二是老齡化導致的增長潛力下降,其三勞動生產率長期增長低迷也是阻礙因素。我認為當前第三個原因是最大因素,而過去十餘年造成日本勞動生產率增長低迷的最大外部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對日本產業的衝擊,當然韓國也挖走了部分日本的產業份額。

這是我在世界銀行官網截圖的日韓最近二十多年的經濟增長率對比,從2000年-2023年這24年裏面,日本只有2023年這一年以1.7%的增長率領先韓國的1.4%,其餘23年增速均低於韓國。

實際上我列一下日本2011年以來的經濟增速,就知道日本的經濟增長是多麼的停滯了。

2011年0%,2012年1.4%,2013年2%,

2014年0.3%,2015年1.6%,2016年0.8%,

2017年1.7%,2018年0.6%,2019年-0.4%,

2020年-4.1%,2021年2.6%,2022年1%,2023年1.7%.

這13年裏面經濟增速≤1%的年份竟然有7年。

被韓國超越只是一個開始,由於日圓的匯率2024年還在下跌。日本內閣府在2023年人均美元GDP計算中是按照1美元兑140.5日圓的匯率。

而2024年1~11月平均為1美元兑151.3日圓,因此2024年的日本人均GDP按照美元計算預計還會下跌。

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2024年12月18日發布的估算,日本的人均GDP預計在2024年低於台灣。

也就是說,日本2024年的人均GDP將不只是低於韓國,也低於台灣了。

我們再拿中國最發達的江浙滬地區和日本對比,江浙滬三地的經濟總量和人均GDP也在不斷逼近日本。兩地的經濟總量已經很接近了,2024年江浙滬經濟總量分別為江蘇省13.7 萬億元(未公布具體數字,僅公布達到13.7萬億),浙江9.01 萬億元,上海5.392671 萬億元,共計28.1 萬億元。

按照2024年7.1217的匯率,江浙滬經濟總量就是3.946萬億美元。而日本尚未公布2024年的經濟總量數字,不過根據日經中文網2024年12月的報道,2023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2137萬億美元。

僅就兩地2023年和2024年的數字相比較,江浙滬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日本的93%以上。日本2024年前三季度由於經濟增長疲軟,加上日圓相對美元貶值,因此日本前三季度美元名義GDP按年是下降的,全年預計也一樣是下降的,因此實際不止93%。

另外:2023年底江浙滬常住人口為1.764億人,而日本在2023年10月統計人口為1.2425億人,江浙滬人口比日本多出41.97%,當然預計2024年江浙滬常住人口是增加的,日本人口是減少的,不過即使這樣,我估計2024年江浙滬人均GDP也會達到日本的65%,三分之二的水平。

人均GDP的被超越,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日本的工資水平也被韓國趕上了,

我們就對比下日韓2024年的最低工資水平,

韓國的最低工資規定是時薪,根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僱傭勞動部2024年8月5日發布消息,確定韓國2025年開始最低時薪為1.003萬韓元(根據匯率1元人民幣=198.73韓元,約合人民幣50.47元)。韓國是按照每個月209小時計算每月標準工時,那麼每月最低薪資為1.003*209=209.627萬韓元,也就是相當於10548.3元人民幣。

(備註:韓國勞動法規定,員工每周工作五天後就會有一天不上班也有錢拿的帶薪休息日,通常是定為星期日,也就是員工每周就上班40個小時,一個月也能拿209個小時的錢。)具體算法為:(40 hours + 8 hours(paid weekly holiday)) × 365/7 ÷ 12=209hours.因此韓國最低月工資是大約1.05萬人民幣了。

2019年1月25日,中國北京郊區的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 Motor Co)工廠外懸掛着韓國和中國國旗。(Reuters)

那麼日本呢,日本的最低工資和韓國的對比,韓國已經超過日本日本是每年10月份上調最低時薪,每個地方的時薪不一樣。2024年10月日本各地陸續調整後的時薪如下圖,

其中東京地區最高,法定最低時薪為1163日圓,按照匯率1日圓兑換0.0478元人民幣計算,則為55.59元人民幣。最低的是秋田,法定最低時薪為951日圓,換算為45.46元人民幣。對比下韓國從2025年1月1日起全國最低時薪為10030韓元,按照今日匯率為50.47元人民幣。如果單看這個時薪,可以認為日韓的最低工資目前是不相上下的水平,但韓國勞動法規定每個月工時是按照209個小時計算,而日本則沒有這樣的規定。

我們就拿最低時薪最高的東京和韓國比較,一個日本東京人每個月正常上班(每周40小時),則每個月上班工時大約為174小時,則最低月薪為55.69*174=9690.06元人民幣。而韓國人也是同樣每周40小時上班,但最低月工資為50.47*209=10548.23元人民幣.也就是韓國的最低月薪已經超過了日本人,即使和日本最低工資水平最高的東京相比也高出了接近9%。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日本人均GDP被超越的最大核心原因就是勞動生產率發展停滯,匯率貶值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由於各個先進產業被中國和韓國蠶食,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也已經在發達國家中墊底了,這和我們印象中的日本有極高勞動生產率大不相同,這也拖累了日本的人均GDP。

日本生產性本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每小時勞動的生產率為56.8美元,在OECD成員國中僅排在第29位,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是墊底的角色。

過去的十幾年,日本的手機,家電,筆記本電腦,顯示面板等行業都被中國和韓國顛覆掉了。大家還記得就在10年前,中國的手機品牌還喜歡宣傳自己的手機新品用的是日本夏普,還有JDI的顯示屏幕吧?

現在還有哪個國產手機公司會這麼宣傳呢?

日本不僅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無人機,5G,半導體,雲計算等這些最近十幾年一片火熱的領域沒啥建樹,而且原來的產業甚至還被中國公司反攻進了本土。

下圖是2024年1-9月日本電視機市場的份額,海信品牌以及海信旗下的REGZA品牌合計份額達到了40.4%,而另外一家中國電視品牌TCL份額達到了9.5%,也就是中國品牌電視已經佔到了日本市場的一半的份額。

圖為日本品牌Panasonic的標誌(Getty Image)

這還不算,實際上像索尼(Sony),松下品牌(Panasonic)電視的顯示面板,也有部分採購自中國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

日本的汽車產業也同樣面臨着中國企業的蠶食,中國汽車市場我們就不說了,就說日系車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東南亞市場,根據威爾森的數據,泰國市場2019年日系車的份額為89.7%,而中系車為4.5%,到了2024年,日系車的份額下降為70.5%,而中系車上升到了17.4%。

根據《中國汽車報》從各大車企官網蒐集的數據,2024年日本豐田全球銷量下降3.7%,本田全球銷量下降4.6%,日產全球銷量下降0.8%,這三大日本車企的銷量在2024年均處於下滑狀態。

誠然,日本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沒有寫錯,日本2023年被德國超過,不再是世界第三了),如果你想列出日本強的地方,肯定能列出來,比如機牀,汽車零部件,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什麼的,但是我們看的是總體趨勢,不是其中的某幾家或者某些公司。

我再說下我一直以來沒有變化的觀點,那就是日本以後的人均GDP必將被中國超過,不只是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這些發達地區超過日本,而是中國整體的人均GDP會超過日本。

圖為2024年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當天,一名警察走在天安門廣場。(Reuters)

我的理由很簡單,隨着時代的發展,會產生兩個後果。

其一是新興產業會取代和顛覆原有產業,也就是說你手裏的優勢產業會被別人的新興產業給取代和代替了,你手裏一無所有了。

其二是即使你手裏的傳統產業還在,但新興產業產生的GDP總量也將會大大超過傳統產業。

實際上就從數據來看,中國2024年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34萬美元,我們就跟日本2023年的人均3.4112萬美元比較吧(日本2024年人均美元GDP預計是下降的,因為前三季度就是下降),中國人均GDP已經是日本的39.3%,差不多就是四成的水平了。

中國的經歷就很典型,大清時我們是農業國,而西方爆發工業革命了,所以我們曾經全球第一的GDP就被超過了。

建國前三十年我們開始大補課,終於能自己開採石油,設計大型煤礦,設計建造大型鋼鐵廠,生產發電設備之類了,補上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

但與此同時別人第三次工業革命又爆發了,新興的家用電器,電子和IT產業,航天和民用航空產業都大幅增長,原本就有優勢的汽車產業也持續進步。因此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人均GDP距離發達國家還是差的很遠,1980年我國人均GDP才300美元左右,發達國家已經普遍1萬美元左右或者以上了。

於是改革開放後我們又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對外派遣留學生學習奮起直追。

到21世紀後我們終於實現在4G,5G無線通訊技術,網絡產業,智能手機產業,無人機產業,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和西方同步甚至超越了。

而這些新興產業恰恰是日本的弱項。

雖然最近幾年肯定不太可能,但我不認為中國人均GDP超過日本的那一天會特別遙遠,畢竟我們的經濟總量在2010年就超過日本了,而在僅僅14年後就已經人均也追到日本的四成了。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