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的黑暗過去

撰文:GEME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作者:薯仔燉肉盾
 
今時今日,即使非 RPG 玩家也可能見過來自《勇者鬥惡龍》的史萊姆,那圓滾滾、傻呼呼的模樣萌殺了不少人,藍色的身軀看起來像 Baymax 一般充滿彈性,讓人有一抱入懷的衝動。只是,你真的清楚史萊姆的來歷嗎?

橫行江湖的年代
 

史萊姆 (スライム) 一字來自英文「slime」,解作黏液。一般認為最早將無固定形狀的黏液化成怪物的人是恐怖小說家 H. P. Lovercraft,對,就是克蘇魯神話的作者。他在1936年出版的《瘋狂山脈》中,描述了一種名為 shoggoth 的生物,這種生物原本被當作建築工具使用,所以它的身體可以隨意改變形狀,而且體積比火車更大,是令人畏懼的存在。
 

Shoggoth 貫徹克蘇魯神話中令人不安的觸手造型 (作者:Craig J Spearing)

1953年美國小說作家 Joseph Payne Brennan 出版了《Slime》,故事中來自深海的黑色不明黏液怪物襲擊人類,自此就有人用 Slime 來稱呼類似的怪物;1958年的電影《The Blob》更將黏液怪的形象搬上大銀幕。

1974年的桌上 RPG《龍與地下城》(Dungeons and Dragons) 裡,黏液怪被統稱為 ooze (軟泥怪),種類和能力眾多,不少更對物理或魔法攻擊免疫。例如 Black Pudding 會以酸性破壞武器和裝備 (《爐石戰記》的酸性沼澤軟泥怪!),被電擊或砍中時更會分裂;Green Slime 會附在天花上,掉落路過的探險者,將其溶解為自己的一部份;另一種比較特別的是 Gelatinous Cube,它是一個10呎長的黏液正方體,通過地牢時會完全覆蓋通道,將所有障礙物吸入體內,慢慢消化,也是地牢的清道夫,雖然緩慢,但碰到它的探險者會被電暈。

《Minecraft》的正方型 Slime 令人想起 《龍與地下城》的 Gelatinous Cube (遊戲畫面)

無論是遊戲還是小說,黏液怪在這個年代都是嘔心、可怖而強大的怪物。

青黃不接的年代
 

到了1981年,採用《龍與地下城》規則的電腦 RPG 《巫術》(Wizardry) 推出,玩家會在遊戲初期遇到 Bubbly Slime,這隻黏液怪沒有承繼祖宗的強橫,只保留了魔法免疫,但由於攻擊力及生命值低,所以是牧師也能放心圍毆的對象。「勇者鬥惡龍之父」堀井雄二當年在美國展覽可能就是看到了它,所以後來才將史萊姆設定為弱小的生物。
 

1984年 Namco 推出的街機遊戲《迷宮塔》中,史萊姆亦是第一關便登場的弱小生物 (圖片來源:anarchy003 YouTube http://bit.ly/2r9ia5A)

可愛指數急升的年代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有聽聞了,堀井雄二構思好《勇者鬥惡龍》的怪物設計,再交由鳥山明完成。在大師的筆下,一灘黏液化成了水滴狀的可愛生物,史萊姆就此誕生。整個種族的歷史亦從此改寫,由可憎的怪物搖身一變為吉祥物,在一些設定中更是玩家的同伴。史萊姆的人氣到達甚麼程度?它在遊戲雜誌《 Fami通》的一次人氣角色選舉中得到了第4名,僅次於《FFVII》的 Cloud,力壓《Kingdom Hearts》的索拉和《薩爾達傳說》的林克。想當然,它家族那可怕的歷史也漸漸埋沒在黑暗之中......
 

左邊是堀井的構思,右邊是鳥山明的設定,果然術業有專攻!(圖片來源:いつもここから YouTube http://bit.ly/2s9KiEQf)

鳥山明設計的史萊姆造型不單形象可愛,而且線條簡單,有無窮的變化潛力。單是在《勇者鬥惡龍》中便有數十款變種。藍色水滴形狀是最基本的史萊姆,戰鬥力非常弱,但有機會融合在一起,變成史萊姆王,大幅提升能力;綠色一灘的是泡沫史萊姆,攻擊帶毒,無論造型和能力都和祖宗較相似;最特別的是表面反光的金屬史萊姆,防禦力和敏捷度均極高,而且容易逃跑,但一旦擊敗它便可以得到超大量經驗值,是玩家爭相追殺的對象。

從嘍囉變主角

史萊姆毫無疑問已經變成了《勇者鬥惡龍》的吉祥物及代言人,它曾推出過無數週邊,包括公仔、遊戲手掣、肉包、青檸味 (lime) 的香口膠、眼藥水等等,甚至有自己的《元氣史萊姆》遊戲系列。史萊姆亦成為了初級怪物的代名詞,無數遊戲中以類似的造型甚至相同的名字稱呼初級怪物,包括《仙境傳說》的波利。

讀到此處,相信各位已經很清楚史萊姆的淵源,下次在滴眼藥水或者抱緊史萊姆的公仔前,可以想想地牢裡那些髒骯嘔心的液體...... 好吧,其實我知道,被萌殺了的各位,已經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嗯...... 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