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與遊戲業的新世代

撰文:GEME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 (HKIRC) 昨日 (8月31日) 舉辦一年一度的「數碼市場研討會」(DMP),今年研討會以「電競新世代」為主題,邀請了電競相關業界的代表出席,從多個角度分享對於電競業前景的看法。GEME 從中歸納出幾個重要的議題。

(封面圖片:DMP 宣傳圖片)

電競是運動嗎?有必要是運動嗎?

中文的「電子競技」來自英文的「eSports」,一直以來都有人問「電競真的是運動嗎?」電競界雖然非常肯定的答「是」,但一直沒有交出讓人信服的論據,有些人甚至只以「2022年亞運會將電競列入比賽項目」這個結果作為回答的理據。
 

圍棋是運動嗎?(《棋魂》)

在研討會上,大多數講者只能指出電競與運動在管理、營運與商業模式上都非常相似,有講者則給出較有說服力的理由──選手付出精神與體力參賽,理應被當成職業運動員。我們先不談定義成立與否,但可以肯定的是,電競產業亟欲被歸類成運動,希望藉此爭取與其他運動項目一般的尊重與資源,但在電競產值與影響力超越很多傳統運動的今天,我們難道不能大膽提出「電競不必是運動,但它是一個值得重視和發展的新型競技產業」嗎?
 

又說遊戲的負面印象

不良嗜好、沉迷、荒廢人生,遊戲在香港的上一輩眼中仍然負面,這些偏見有時候是基於遊戲無法成為工作或事業。香港電子競技學院創辦人方俊謙 (Jacky) 引用韓國的例子說明,當地政府早年花很多資源解決上網成癮,後來改變方針將電子及遊戲業拉拔成一個產業。香港也一樣,與其妖魔化遊戲業,不如用電競在國際比賽中爭取優勝,逐步創立出穩健的產業鏈。
 

經過溝通後,Cookies 尊重兒子的志向,贊成他修讀香港電子競技學院的課程 (大會新聞圖片)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社工黃靜怡則表示,她從2014年起主持「英雄聯盟電子競技訓練小組」,與香港電子競技學院合作,召集24歲以下的青少年參加。組員從中改善了溝通技巧,建立出正面的自我形象,而且對人生有了較明確的目標。證明只要抱持正確的態度,電子遊戲與競技不但不會傷害青少年,反過來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壽命與轉型

在反對電競的聲音裡,最常聽到的是質疑職業電競選手的壽命太短,青少年投入了最寶貴的時光,卻要在數年後退役,無以為繼。本地電競椅品牌 Zenox 的創辦人司徒軒明 (Nigel) 指自己做不成選手,但仍然可以留在業內提供電競椅給選手使用,更希望能發展成 Nike 一樣的運動品牌。而在台灣,不少退役的選手亦能轉任評述及教練等,所以解決之道還是在於健全的產業鏈。
 

周啟康是本地電競組織 CGA 的創辦人之一,他亦是從選手之路轉往活動籌劃 (香港01曾梓洋攝)

電競與遊戲開發

香港數碼娛樂協會主席彭子傑 (Gabriel) 代表遊戲製作業界於席上分享意見,他指出早年韓國憑《StarCraft》開創了自己的電競業,加上政府的支持,轉化成對韓國本土遊戲開發商的推動力,造就韓國後來的 MMORPG 王國,換言之,電競可以推動遊戲開發。這個觀點非常有趣,可惜大概出於時間所限,未能聽到 Gabriel 詳細分析電競與遊戲開發具體上怎樣互相影響,希望下次可以找他再慢慢分享。
 

韓國人擅長《StarCraft》,甚至被稱為遊戲裡的第四種族 (《StarCraft II》宣傳圖片)

總括而言,與會者都認同遊戲開發其實位於電競產業鏈的上游,極其重要,業界的願景是香港能製作出一款電競遊戲。但目前電競板塊與開發者板塊之間的落差可說是相當明顯,兩者若要接軌,將需要更多實際的嘗試及計劃。

政府是帶頭大哥

8月的香港電競音樂節由政府牽頭,為城中帶來不少話題及效應,講者都認同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促請政府把握機會,繼續帶頭幫助發展電競與遊戲業。然而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鍾培生 (Derek) 指出,政府不可能發展自己不認識的行業,故此其首要任務是要教育自己各部門的官員,才可以正確制定政策,推廣電競。誠然,電競這塊大餅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但有多少人真正懂遊戲、碰過遊戲?又有多少人侃侃而談,卻對遊戲業一無所知?要避免資源及政策錯配,政府必須誠心學習,不要當一個認錯目標的帶頭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