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鞋|UltraBOOST 2021比拼元祖版 內外大改變前後逐點解構
每年這個時侯,差不多舉行渣馬,香港社會間長跑氣氛達至頂峰。可是,「冇嘞、冇嘞」。
疫情未解決,比賽又由1月24日延至10月24日,大家都只有乖乘地靜待.然而,一眾運動品牌發布新鞋,早有計劃,難以這麼靈活調動。一年半載前,預定跑季發布的重點跑鞋,那怕社會大眾跑步氣氛未回升,還是要亮相。當中包括Adidas歷來作出最大調整的UltraBOOST 2021。
adidas UltraBOOST 2021特色性能:(按圖放大)
其實早在去年間,網上早已有大量UltraBOOST 2021的「諜照」流出,單憑肉眼已經可以看到。今次adidas為UltraBOOST作出的改動,是系列自2015年元祖UltraBOOST推出以來,改動最多的一次。這一次不是「小修小改」,例如單純調整一下BOOST物料的成分比例,改變物料編織法增加伸展空間,或者偷輕一下個別部件等。UltraBOOST所提倡的跑感形式,在2015至20年間可謂始終如一。
來到今年,這一代UltraBOOST卻是真正調整結構,整個鞋子的從流線輪廓、中底硬度和厚度等的明顯變化。從基礎上捨棄了UltraBOOST的原始比例,可預期的跑感肯定截然不同。
現在鞋子正式發布,我們手中擁有的資料更多,亦發現新UltraBOOST之不同,比單純加厚了中底增強緩震的「老調」,豐富得多。不論在運動還是時尚層面來看,這次改動的意義都十分重大。UltraBOOST性能不俗,卻一直停留在日常訓練的養腳跑鞋,鮮會用作落場追時間。
及至時尚層面,UltraBOOST在近年都市機能潮流盛行之下,受追捧程度早已大不如前。這次大改款,或成為系列重新自我定位的機會。為進一步了解系列的演變,這次我亦從鞋櫃中尋回6年前的元祖UltraBOOST,測試之前,先簡單從緩震、穩定、外觀環節,比較最新與最舊的不同。
UltraBOOST 2021 VS UltraBOOST 1.0:(按圖放大)
毋庸置疑的緩震大升級
雖然由UltraBOOST 19開始,當中的BOOST物料比例相對過去3代比較增加了20%,增強密度及回彈力,並減少踏步時腳掌陷進中底的跑感(我形容是有點「膩」)。但是,它們依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打從元祖UltraBOOST計起,系列中底的比例都是維持在後跟22毫米、前掌12毫米、掌跟差10毫米比例。由於以緩震為目的的鞋款,掌跟差都是會比較大的關係,一直維持這10毫米比例的原因,可說清晰不過,藉此達至品牌設計師認為最佳的緩震與反應平衡。
UltraBOOST 2021的前、後中底,分別增加至20.5和30.5毫米之後,當中追求的腳感肯定會有不同,性能表現在之後段落繼續討論。然而,新UltraBOOST跟元祖版本比較,BOOST物料的含量是歷年之冠。縱使中底按照當今流行的厚底跑鞋的潮流而大大加厚,掌跟差竟然都是維持在10毫米的比例上。可見UltraBOOST 2021未有意思在提速方面著墨,而是維持了緩震的根本要求,只是性能卻實實在在地提升了。與此同時,由於純粹追求厚底緩震,而沒有針對性的部件配合的話,跑鞋予跑手的反應通常都較差,靈活性能方面還有待觀察。
另外,UltraBOOST 2021跟元祖版本還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細節,值得一提,就是外底分別以Continental輪胎物料,以及adidas自家製的StretchWeb物料。為了加強StretchWeb的效能,品牌曾嘗試將它製成「顆粒狀」結構,卻很易磨蝕,故經過兩代之後,至今都變成Continental輪胎物料,抓地性能大致跟歷代分別不大,在此不贅了。
穩定系統大改動 平衡30.5毫米中底的「副作用」
有說中底是每一款跑鞋的靈魂,成份調配直接影響了性能表現。前面提過,雖然我不是這個系列的「忠粉」,但總算每一代都擁有過,對於這款跑鞋中底的描述,一直以來我都予以跑感「較膩」的評價,也就是用來「養腳」。日常訓練實在一流,但如果要追時間,又或者應付長距離,而身體很疲累,UltraBOOST對我而言就會變得腳步很「沉」,愈跑愈無精神。
如果跟元祖UltraBOOST比較,19、20版本的中底,BOOST成分增加了20%。總結而言,這調整只是「改善」了跑感「較膩」,仍有改善空間。當2021版本改成略超21%的BOOST含量時,純講跑感,我不相信會有太大不同。如果沒有相關部件配合,以應對此狀況,加厚了的中底,甚至有機會進一步放大這種尷尬現象。
幸而,我看得到的,adidas設計也看得到,並作出系列推出至今,另一個最主要的調整,就是將品牌聞名的穩定系統Torsion System抽出,取而代之是新一代的LEP (Linear Energy Push) 系統。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防止不正常左右扭曲之外,亦加強了15%中底硬度,令鞋身較難在前後彎曲,減少鞋身結構在步伐間的變化,以免腳掌扭曲時減弱了前向推進的能量,理論上平衡到緩震與動能的發揮。
同時間,鞋跟的Heel Counter部件亦從19、20版本的「橫8字」柱狀結構,回歸更接近元祖作的夾片狀結構。這種手法無疑會令鞋子的重量增加,升至340克,已是UltraBOOST系列史上最重的款式。但由於近兩代8字柱結構,實在太單薄,個人略嫌太鬆,好像過份執著於「精簡」,而忽視了穩定腳掌的本意。因此當UltraBOOST 2021的Heel Counter決定回歸元祖作的模式時,我是充滿期望的。
合乎當代的外觀設計
最後,過往UltraBOOST系列的成功,除了長跑的功能性外,時尚面目亦是一大重要因素。誠然,貪新忘舊是潮流的常態,加上類似定位的跑鞋選擇亦很多。無論運動還是時尚層面,UltraBOOST系列多年來在整體輪廓變化不大之下,風頭早已大不如前。然而這次大改款,卻是扭轉形勢的機會。最起碼,高緩震與突顯機能的外觀,都是這個年代所講究的元素。鞋面分別使用50%Primeknit,和50%Parley Ocean Plastic的PRIMEBLUE環保紗線,回收自海洋廢棄塑膠,亦盡量滿足到環保人士購物時的考量。
然而,另一樣令我較擔心的,是UltraBOOST本來從第一代的Primeknit,過渡到更薄更輕的Primeknit 360,和太空艙安全帶使用的TFP紗線等。高擴張性襪套狀結構,在使用環保紗線的強度、伸展度等等,會否令表現受影響,令人關心。盲目追求輕巧,有可能弄巧反拙。
事實上,如果硬要比較,我反而更喜歡元祖作的Primeknit結構,提供較高保護性能,以及充實的包裹度。反正穿著的目的,都不是比賽追時間。些微重量的代價,換來日常訓練時的舒適感,還是值得。希望真正實測最新一代UltraBOOST時,可給我一點驚喜吧。
「01測試」有持續更新跑鞋評測評分:(按圖放大)
「01測試」太陽眼鏡測試評分:(按圖放大)
註冊營養師潘德翹建議的十大跑步飲食貼士:(按圖放大)
松浦彌太郎的跑步語錄:(按圖放大)
大迫傑跑步語錄:(按圖放大)
徐國峰分享的運動知識:(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