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 (1810)逆市升穿15蚊  終於找到破位催化劑|彭偉新

撰文:彭偉新
出版:更新:

小米集團在近日多家手機公司推出旗艦手機下,其小米14系列仍然成功突圍,主要是其產品定位合適,而且其功能提供了極高的性價比,令到自10月31日首銷開賣以來,僅以5分鐘已達到上一代小米13系列的首銷總量的6倍,同時首銷4小時的銷量及銷售額亦打破了天貓、京東、抖音、快手等四大電商平台近一年所有國產手機首銷的全天紀錄,再次刷新銷售紀錄。成為了市場上的熱話。而小米一向以來,都是靠這種破紀錄式的銷售去吸引到市場的注視及成為市場上的焦點。因此,在相關的消息滿佈在各大社交平台後,投資市場亦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帶動股價持續攀升。

隨了手機開賣成為市場焦點外,小米近日亦有另外兩單消息能成為市場的焦點,包括小米表示其開發的電動汽車可以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而且更可以配搭由小米自家開發的手機新作業系統「小米澎湃OS」,令到小米手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態圈。由於內地市場將會是小米手機的主要市場,小米的手機作業系統一旦形成自己的生態圈,將會令到小米手機及其他產品可以有更大自主配套及發展規格,令到小米生態圈的用戶會對其有更高的黏附度。因此,市場近日見在資金的追捧下,小米的股價在過去的10月已由起步位12.34元推升上昨日高位15.20元,整個期間升幅已達到23%。

小米自家開發的新作業系統「小米澎湃OS」,令到小米手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態圈。(資料圖片)

小米集團於昨日收市價為15.08港元,全日上升了0.86港元,升幅為6.05%。集團在過去5年的平均Beta值為1.26,系統性風險高於大市,因此,當大市的方向較為明顯上升時,對小米集團的股價有更大的推動作用。其52周最高位見15.2港元,而最低位則見8.95港元,股價於過去52周累積上升了55.92%,股價表現較恒指及科技指數的同期表現為佳。以現價15.08港元計算,小米集團的股價較50天線高出22.21%,另外,現價較200天線高出27.52%,股價近日升得太急,或會短期觸發股價作出回調。

市場預期集團今年全年的預期盈利增長為64.9%,集團之前5年的年複合盈利增長為2.96%,在未來有更多主要的盈利動力下,未來5年的年複合盈利增長會升至23.83%。以現價計,相等於過去12個月的追蹤市盈率的35倍,市場給予集團的預期市盈率為22.37倍,較追蹤市盈率為低。加上現時的市賬率則為2.15倍,反映整體估值仍然處於合埋水平。

小米集團 (1810) 在中央結算戶口中首10大券商與其他參與者的持貨比重變化。(圖1)

小米集團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為16.16%,於今年6月8日至11月02日期間的股價共錄得38.6%的升幅,期間,共錄得52.89 億港元的資金流,當中大戶佔其中的49.82 億港元,而散戶則佔當中的3.07 億港元。另外,大戶投資者的坐貨比率最高曾升上12.53%;而最低則跌至 -3.54%,而到11月02日當日則為6.24%,反映資金流動力正在改善中,而且在過去3個月中,中央結算戶口的持股比重未見有明顯的變動 (見圖1),首10大證券商的持股比率只維持在85%水平,反映出大戶投資者仍然對小米集團的前景抱有信心並繼續持貨。

小米集團的股價走勢較恒指為強,股價自去年10月跌至最低位8.31港元後,雖然股價一度升上1月底的高位14.10港元後再度回落,不過並未有跌返去年10月低位水平,便在6月低位9.86港元見底並作出反彈,不單成功收復了所有的移動平均線阻力,更帶動20天線成功升破50天線,形成了確認見底的一浪高於一浪走勢。隨著股價成功升破今1月份高位14.10港元後,近一周小米集團的股價更持續上升,帶動RSI升上70以上的超買水平,不過,只反映股價走勢轉強,並不代表股價有即時見頂的走勢,尤其是股價回升的同事,成交額以及資金流入仍然維持增加,其中,成交額增加至每日15億港元以上,至於總資金流入更達到52.9億港元,當中以大戶投資者為主,反映短期股價走勢會有更大的上升動力。

小米集團 (1810) 自6月8日至上日期間的資金流狀況。(圖2)

若果以股價由2月2日高位14.10港元跌返6月23日低位9.86港元總跌幅,以黃金比率1.618倍作為上升目標,股價可以有機會升上16.70港元,以周四的收市價15.08港元計算,潛在上升空間有10.7%。不過,由於股價已偏離了50天線超過21%,會有機會先行作出回調並向50天線水平回調,因此,投資者可以先等股價再趺返14.00元水平時買入,以16.70港元作為目標,至於股價一旦跌穿20天線則要先行沽出止蝕離場。

按黃金比率1.618倍作為反彈目標,小米集團 (1810) 可以升上16.70元。(圖3)

本人並沒有持有股份及相關衍生產品之權益。

【財經專欄】資金流事務所.彭偉新

資深證券分析師,證券研究經驗超過20年。除了熟習基本分析方法外,對技術分析亦有深入研究。在大台技術分析節目中擔任主持,曾主講多個不同範疇的技術分析研討會及課程,近年更鑽研以資金流向作為分析股市的方法,並藉不同媒體頻道與投資者分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