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保非最佳拍檔 三大理由顯示滙控業務拆不得|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本周五(5日)滙控﹙0005﹚股東周年大會將討論由小股東所提呈的決議案,具爭議的決議案是第17項的策略檢討(分拆方案)及第18項的股息政策,滙控董事已經呼籲股東對兩項決議案投反對票,兩家獨立股東顧問機構ISS及Glass Lewis亦如是。大家都在問,究竟滙控業務應否分拆亞洲業務?

首先股息政策沒必要討論,在現階段硬性規定派息率是弊多於利。在討論滙控業務能否分拆亞洲業務之前,有必要交代它與大股東平保間的瓜葛。由於平保旗下平安資管對上述兩項決議案表達了支持,若滙控分拆出亞洲業務,平保將更能聚焦這部分業務,有可能派代表入局,或在某些業務領域與滙控建立合作關係,問題是滙控有需要與平保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嗎?如果沒此必要,滙控犯不著拆細惹來不必要的煩惱。

滙控一直視平保為被動的財務投資者,多次婉拒後者派代表入局,表明該行認為與平保合作不會為其帶來好處,滙控解釋是兩者業務有重疊,會造成利益衝突,但相信更重要的是,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雙方業務要能增益互補,那麼滙控可以從合作拿到哪些利益?

平保在董事長馬明哲帶領下,迄今已發展為內地民營金融的巨無霸,經營綜合性銀行、壽險財險、財富管理、金融科技、消費醫療等各類金融服務,近年集團開始劍指東南亞地區,策略上與滙控聚焦亞洲的有一定重叠,平保可能冀望借助滙控的平台,加大發展東南亞業務的力度,問題是滙控能否借助平保擴大內地的商業版圖?答案顯然不能。

平保可能冀望借助滙控的平台,加大發展東南亞業務的力度。﹙資料圖片﹚

滙控未能與平保潛在合作撈好處

滙控一直試圖收購內地銀行或保險公司的控制權,但中國對外開放金融市場的步伐幾乎停滯不前,滙控深知不可能收購內地一家銀行或壽險公司的控股權,顯然平保在這方面不會給滙控帶來好處,而滙控本身亦可自行開拓亞洲市場,更加沒必要與平保合作。

由今年2月滙控發布的2022年度財報顯示,該行加大亞洲業務比重已取得一定成績,去年投放在亞洲的資本配置升至47%,較上一年度增加5個百分點,中長期目標為50%。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亦提到,滙控年內加快歐美非戰略資產的重組或出售,通過提高資本效率使累計風險加權資產(RWA)節省1,280億美元,超過該行最初目標,讓滙控能夠將資本重新分配給亞洲和中東。

若從滙控稅前盈利結構來看,去年頭三大盈利中心分別為香港、英國及亞洲(主要是印度、新加坡及東南亞),分別賺68億美元、50億美元及42億美元,較疫情前的2019年度同比分別增長44%、78%及23%。其中,英國業務表現亮麗應該是滙控受惠於香港資金湧入當地有關,而中國業務稅前賺10億美元,佔整體貢獻僅4.4%。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拓東南亞業務方面,平保旗下金融壹帳通只是剛進入印尼市場,相對優勢未必較已立足亞洲一段時間的滙控強,而且滙控不是不與人合作,去年滙控便與貝萊德成立財富管理合作項目Prism,成功引資800億美元,其中590億美元衍生自亞洲,貝萊德營運的是純粹基金管理業務,平保與滙控太多業務重叠。

國際銀行業刮購併潮 拆細業務等同自毀長城

除了沒必要與平保合作外,面對近期全球銀行業風潮,滙控的拆細方案形同自制計時炸彈,犯下銀行業最嚴重的大忌。

自從美國區域銀行爆煲,百年老店瑞信一夜被購併,正當全球金融動盪不休,銀行業正掀起大併小、強購弱的潮流,抱團取暖已是銀行業發展大潮,拆細反而是逆潮流之舉。由於投資者普遍對中小型銀行有所顧忌 ,愈大市值或是系統性銀行的市帳率都出現明顯的溢價,市值逾4,000億美元的摩通市帳率為1.44,市值1,450億美元的滙控的市帳率為0.61,市值僅200億歐元的德銀為0.29,瀕臨爆煲的美國第一共和銀行更低至0.0655。

市值不是銀行綜合實力的唯一標準,反映銀行綜合實力是利息及非利息收入的表現,但從投資者給與銀行股的溢價,已足以反映管理層高效運用資金生息的能力。

在國際系統性銀行中,滙控表現屬比上或有不足,但已比下有餘,金融行業平台必須建立規模效益,貿然將業務拆細等如自毀長城。

面對近期全球銀行業風潮,滙控的拆細方案形同自制計時炸彈。(Getty)

以為分拆亞洲能避開制裁 是缺乏金融常識

坊間有一種危險的誤解,就是滙控若能分拆出亞洲業務,可以避開歐美政府制裁。金融制裁源於銀行是否對接美元或歐元的結算系統,以及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連繫,與地域性只有間接關係,一旦西方政府施以制裁,無論銀行經營的是亞洲或非亞洲業務都難倖免,在亞洲貨幣或人民幣遠遠未成氣候前,以為滙控亞洲可以不受歐元或美元結算體系的制肘,只是缺乏國際金融業的常識。

此外,亦有人質疑滙控處理不少港資外流業務,是其英國及新加坡業務反彈的原因,分拆後有可能堵塞港資外流,這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除非香港實施資本控制,否則正常客戶的資金進出香港,任何銀行都不可能加以阻止,所以冀望銀行把關不讓資金流出,最多是個別案例的資產凍結,不可能大規模進行。

若按銀行業務性質來分割,我們也會發現分拆的難度。去年滙控全球銀行和市場業務(GBM)的調整後收入為154億美元,佔總收入的兩成,主要來自全球外匯業務,另去年滙控亦成功將歐美客戶約26億美元生意帶入亞洲和中東,這些外匯或交叉銷售的業務究竟應放在亞洲還是非亞洲呢?

所以,對滙控來說,to split or not to split的取態是相當清晰,無論是立足亞洲業務、建立具抗風險的財務彈性,以及對接歐元及美元資本市場的能力,三項因素都反映滙控業務不應該走上重組分拆之路。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