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傳奇】票房10年勁收856億 大數據發掘Iron Man吸金威力
電影製作公司「Marvel Studio」剛在上周推出新片《銀河守護隊2》,作為今年旗下超級英雄電影系列的頭炮,上映首周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下同﹚。Marvel吸金力強勁,秘訣之一是通過建立不同作品中的角色的關係,利用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後續發展,製造出「聯乘效應」,吊著觀眾的心癮追看下去。想出這條吸金方程式前,原來要由「大數據」開始。
自2008年5月推出《鐵甲奇俠》,Marvel利用自家擁有的版權,共推出15套電影﹙包括《銀河守護隊2》﹚,已累計取得約110億美元﹙約856億港元﹚的票房收入。其中,以《復仇者聯盟》最為賣座,全球票房收入累計15.19億元,亦是美國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排名第五的作品,之後3套票房收入最高的,分別是《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鐵甲奇俠3》及《美國隊長:內戰》。如果細心一看,會發現Marvel這4部最賣座的超級英雄電影,劇情中都有「鐵甲奇俠」這個角色。
用大數據分析 搵出最有價值角色
然而,這並不是偶然。美國自由科技評論員Rick Delgado指出,Marvel在推出英雄系列電影之前,已運用大數據的概念,將旗下漫畫人物的資料及相關度作出整理,以釐清人物之間的關係,及為一眾正、反角色在「漫威宇宙觀」中定位。
負責重組人物關係的,是漫威娛樂網絡及應用發展部副主席Peter Olson。Peter Olson及他的小組完成「大數據」分析後,Marvel初步發現有角色可以組成一個大製作,後來得出更多結論,鐵甲奇俠是其中一個與大部份角色有關係的人物,幾乎橫跨了整個漫威宇宙觀。順理成章地,《鐵甲奇俠》成為整個系列的起點。事實上,有鐵甲奇俠出場的Marvel電影,它們的票房都名列前茅。
有趣的是,通過這項的「大數據」,Marvel亦發現 「Spider Man」(蜘蛛俠)、「Wolverine」(狼人)及「X-Men」(變種特攻)這些人物,也是與不少系內漫畫人物有關聯,以上人物在過去近20年都「脫穎而出」,頻繁地被改編做電影主角色
角色互相串聯 溝出聯乘效應
有人物關係網的基礎,Marvel就有條件玩「聯乘效應」,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每一套電影的主線劇情播放後,加插「彩蛋片段」(Easter Egg),除了有介紹新英雄的功能,亦「劇透」後續電影的小部份劇情,為觀眾帶來驚喜的效果之餘,也能勾起觀眾對整套電影系列的好奇心。
更重要的是,「漫威宇宙觀」本來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單計Marvel持有版權的角色,就超過5千個,當中大量角色在漫畫裏互相關聯,推進發展,兩、三個小時的單齣電影難以闡述,及將精彩劇情一一復刻。Marvel先替部份英雄角色開拍各自的主線電影,為角色的能力和性格做好鋪陳,然後就可以炮製「聯乘」式的電影,就如《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般,當中的角色就分別來自《鐵甲奇俠》、《美國隊長》和《雷神奇俠》,其票房收入約14億美元,在整個系列中位居第二,觀眾銀包中的現金,印證了Marvel「聯乘效應」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