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建就有生意? 創業板分AB層 恐變建好的鬼城|刁佬

撰文:刁佬
出版:更新:

刁佬寫寫下創業板改革意猶未盡,越諗越覺得好笑。正宇大老爺認為創業板分A及B層後,搞互聯互通有人買,老實講如果GEM 仔都有互聯互通,刁佬相信總有國內大媽及微信男去買,不過到底係內地人無門路買香港股票,要搞創業板互聯互通先有人買?如果是,咁之前啲微信大媽股又係點出現。創業板分A及B層,其實同分左㕭(左撇),右㕭(右撇)一樣,都係無分別。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官老爺原來同微信女一樣,認為創業板股票賣畀同胞可以好賣啲。既然係咁不如賣遠啲,去一帶一路所有沿線國家,將所有賣唔出的股票包裝入香港絲路基金,整隻Silk Road Depositary Receipt(SDR),或者用返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創立絲路此詞的德語Seidenstraße,咁就夠高大上,乎合返官老爺的邏輯。話唔定俄羅斯現在突破西方國家圍堵,對呢種產品有需求。

創業板原意吸引高新科技公司上市,但香港數得出的高新科技有邊幾間?現在又再要求創業板轉型,擁有自己的特色,吸引高科技公司上市,情況就好似政府起個高登商場,叫人去賣電子零件,市場根本無咁嘅需求,慢慢高登商場都變做手機維修。2018年之前,創業板上市公司質素低下,其實都係時代縮影,偏偏官老爺們唔接受現實,一切依鋼根水泥式思維,認為有了基建自有效果,豈料建好的只是鬼城。

1999年創立創業板,翌年適逢科網股爆破,眾多創業板公司股價大跌,嚇怕投資者。聯交所有見及此,改為可讓上市公司全配售,只讓專業投資者參與,聲明自己了解風險,打死無怨,其本意是照顧承受唔起風險的散戶。

不過只有創業板全配售都沒有令創業板特別有起色,大家始終覺得,主板優於創業板。直到2008年聯交所為創業板進行第改革,使創業板成為轉主板的踏腳石,只要符合條件,就可按簡化程序轉主板,慳錢慳時間,使創業板開始受歡迎。

後來專業投資者身份只變成一張為獲配售的證明,人頭隨意簽名,授權股票行操作戶口。本地神刁大俠團隊及內地傳銷集團兩地合作,啤殼上市,圍飛炒股,舞高弄低,其中某女星父親的工程股,市值炒得非常誇張至百億,傳媒大肆報導,逼得監管機構出手,使創業板全配售名存實亡,現在創業板上市都要加入公開發售。

可見自1999年以來,聯交所已知道如何改革創業板,令其起死回生。如果創業板的問題在於股價被炒家舞高弄低,監管機構應該嚴格執法,拘捕及起訴違法人士,而不是倒行逆施,使創業板又回到當初遇到的問題。

【財經專欄】刁場奇幻錄刁佬

簡介:遊走在中環黑白之間,自覺是個穿著西裝的古惑仔,在波詭雲譎的金融市場中,鑽研刀不血刃的秘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