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擬擲百億美元投AI 卻毫不手軟大裁員的玄機|伽羅華
除了蘋果公司外,近月幾乎所有大型科企都在裁員,有科企解釋裁員原因是去年初看好經濟前景,增聘了過多員工,但今年經濟大幅放緩,故此有需要削減人手。較為特別的是,微軟宣布全球大裁員,但同一時間,市傳微軟擬加碼100億美元投資近日人氣熾熱的OpenAI。
企業裁員自然是削減成本,但將百億美元押注一家員工僅逾百的AI小公司,對於手持超過千億美元現金的微軟,也是一筆不菲的投資,令人不禁聯想人工智能熱潮興起,無疑能夠大大提升企業生產力,但這會否意味現今的工種結構也來個大挪移, 究竟在AI技術突飛猛進下,有那些工種可以被機器人替代?
OpenAI研發的AI機器人ChatGPT能夠寫詩、繪畫、作曲,與人類能夠深層對話,對於科企裁員潮,ChatGPT沒有寄語同情,反而提出大裁員與公司股價的關係,如此理性直率的表達,可能更加適合在物競天擇式的社會站穩腳根。
ChatGPT表示,在企業裁員期間,很難概括股票表現。由於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股票市場複雜多變,但有研究數據顯示,裁員對公司股價會產生負面影響,宣布裁員的公司通常短線受壓。根據1991年至2003年的數據,當一家公司宣布裁員的當天,其股價平均跌幅為0.7%,若是大規模裁員,平均跌幅為1.2%。
可勝任賣方分析 分析員有被替代風險
當然,ChatGPT深入高端社會的運作,已非一般人想像。摩根大通的TMT股份分析員Jack Atherton已經要求ChatGPT每日為他向客戶撰寫投資建議的日常電郵,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姑勿論這些由高智能系統提出的賣方分析(sellside analysis)如何承擔失誤責任,但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工種有可能被AI取代的風險。
賣方研究有風險嗎?許多工作都有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風險。ChatGPT可能已經可以編寫例行的盈利預測和股評,以至許多賣方分析。為了在AI革命中生存,分析師需要更具創見,提供更有底蘊的專業知識,並提供前瞻性見解。
微軟在AI領域最大的對手是Alphabet(Google母企),後者在AI技術深耕多年,由旗下DeepMind開發的AlphaGo(奕棋)、AlphaCode(程式)、AlphaTensor(演算法)及AlphaFold(蛋白質分子3D結構)等,都在各自範疇獨領風騷,但在大型語言模型方面,目前呈現群雄並起的局面,而最有力與Alphabet競爭的AI公司,OpenAI屬其中之一
微軟很早在AI布局,它於2019年向OpenAI投入10億美元,交易不但讓微軟成為OpenAI獨家的雲端服務商,微軟的雲服務Azure也與OpenAI合作開發超級運算技術。若然微軟再擲百億美元成功取得OpenAI的49%股權,將可鞏固其在AI領域的三強地位。
AI引發數碼鴻溝問題進一步激化
微軟斥巨資迎向AI,同時全球大裁員,受影響估計約1.1萬人,相信會有更多科企跟隨。諷刺的是,不少AI公司當初開發AI,是希望在「去中央化」下造福人群。然而,隨着AI技術走向商業化,已率先讓不少人感到被取代的危機感,未來社會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將較以往任何時間都要大。
AI技術如雨後春筍,伴隨著可能是剛剛開始的企業裁員潮,自然讓人憂心仲仲,但我們可以回顧九十年代資訊革命對企業生產力的影響,從中找出人們如何看待今次相類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美聯儲前主席Alan Greenspan在1999年6月國會聽證會提到「科技在提升企業生產力的長處及局限」,這篇演詞與另一篇他於2005年12月發表的議息紀錄文件:「如何計算全球化對通脹的衝擊」,同樣具有高度可讀性,從中可以窺視政策制定者眼中的科技及全球化對長期趨勢的影響。
科技對提升生產力的論述已經不少,就算電腦預測未來事件仍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確定,但隨着可以應用的實時資訊激增,已經可以讓企業管理層能夠很快地消化庫存及減少閒置人手,以微調產品規格來滿足大多數的需求。
創新科技提升生產力 有優勢也有局限
格老當時引用著名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的劃時代觀點「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破壞」,當市場出現能夠一舉替代舊有技術的創新科技,資本將一窩蜂從跡近淘汰的舊技術轉向尖端科技,簡言之,必須減少閒置資本的規模,並增加資本的靈活性,才能將節省的資源轉化成企業更高的生產力上。
他說,由於資本投入激增,抑制了生產成本的增加,而工業產能的增長速度也快於工廠產出的增長速度,在商品市場供過於求下,企業面對壓低出廠價的競爭壓力,工資服務開支的增長亦因此受壓,間接推低通脹。
過去三十年,資訊科技與全球化的兩大趨勢是全球低通脹及低利率的兩大護城河,現在中美關係急轉直下,各國非常重視具戰略價值商品的供應鏈安全問題,全球化正過度至地域化(regionalization)或本土化(localization)的作業模式,隨着美中經濟局部性脫勾,無可避免推高了生產成本及通脹,剩下的AI科技能否紓緩通脹,便要拭目以待。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