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保會調查|68%受訪者有存款習慣 擁59萬元儲蓄才有足夠安全感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結果反映在疫情持續近3年,加上環球經濟下滑及國際政局不穩的陰影下,香港人更加意識到,透過儲蓄應付不時之需的重要性,儲蓄習慣亦變得更有規律及積極。
調查顯示,近七成(68%)受訪者表示有儲蓄習慣,按年上升5個百分點。在多個因素影響下,包括政府發放消費券、港人減少外遊和外出娛樂消費等,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每月平均儲蓄金額較去年上升一成七至7,700元。此外,近六成(59%)認為儲蓄的首要目的在於「應付不時之需」,比率較去年大幅上升20個百分點,為5年調查以來最高。
然而,今年港人就個人現時儲蓄所帶來的「安全感」評分則微跌至51.4分,錄得5年以來低位,其中近三成港人的個人「儲蓄安全感」略嫌不足,自我評分低於50分。受訪者平均認為擁有約59萬元儲蓄方能獲得足夠「安全感」,金額亦較去年上升逾兩成。
定期存款進行儲蓄按年升一成
調查數字顯示,82%受訪者主要透過銀行活期或定期存款進行儲蓄,比率較去年大幅上升10個百分點,透過投資股票、債券及基金 (28%)及購買儲蓄保險 (21%))進行儲蓄的受訪者比率則較少,反映香港人在經濟不明朗的環境下傾向選擇更穩健的方法進行儲蓄。
調查進一步訪問了18至29歲的年輕港人,在本港年輕人失業率仍然高企的情況下,仍有六成年輕人表示自己有儲蓄習慣。在有儲蓄習慣的年輕受訪者中,每人每月的平均儲蓄金額為約5,000元,較去年低約一成,當中有三分一人表示有定下年內儲蓄目標,是所有年齡組別中最高的群組。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連續第5年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發現擁有全職工作的18至29歲年輕港人當中,7成有向父母或家人給予家用或生活費,每月平均金額近5,000元。
存保會主席劉燕卿表示,新冠疫情對經濟民生造成持續影響,調查結果反映面對經濟不明朗的因素,市民的危機意識及所需安全感亦不斷提高。整體而言,儲蓄始終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