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學贏策劃 別讓貧窮限制想像|June Leung

撰文:梁賀琪
出版:更新:

自從上次在專欄提及我的學生於DSE中文科僅考獲「2」,但最終獲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青睞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後,許多舊生不約而同告知我類似例子。其中有個別例子很值得分享,包括有學生英文考獲「5**」、數學及中國文學獲「5*」,另通識及經濟均為「5」級水平,但由於中文只有「2」,不符合中、英、數及通識四科核心科目需達「3322」的要求,故在本地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 無望,卻獲英國劍橋大學取錄。

至於以DSE成績、成功入讀英國牛津大學的實例則為英文、數學和物理分別考獲「5*」,通識、化學、會計及數學延伸部份(M1)取得「5」,惟中文只有「3」級水平。

因中文科失手讓好學生離港

雖然以上例子不常見,但亦絕非鳯毛麟角。JUPAS以DSE核心科目取得「3322」為取錄基本要求的制度,明顯與世界各地名校大相逕庭,同時因而流失大量志向與能力極高,唯獨中文稍遜的學生。

在香港,上述兩位學生非但不是狀元,甚至連榜眼、探花也稱不上。倘若轉戰國際舞台,卻足以讓他們發光發亮,成為頂級學霸。該慶幸的是,這些學生的家庭環境能支持他們往海外升讀學費和生活費用不菲的英國名校。要是同等成績的基層學生,可能根本未有得知這方面的資訊,更遑論入讀劍橋、牛津等名牌大學,加上英國大學看重面試表現,而美國大學則著重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 );這些安排均需要額外資源作事前的準備與策劃。

或許「貧窮限制了想像」,但不應限制志向。正如出身草根的我,當年在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之餘,也有自修考普通教育文憑(GCE)的2A3O及英語能力測試TOEFL,只為增加自己入讀大學的機會。

大學更改收生政策予基層學生更多機會

這幾年本地大學收生政策相繼變陣,盡量讓學科的尖子跑出,對家境一般基層的學生百利而無一害,但家長亦應早日為孩子作部署與策劃,包括究竟哪一科最值得傾盡全力「摘星」等,均需掌握更豐富的數據作分析,例如中文考獲「5」或以上的學生比例只有9.6%,反觀化學科相關比例則高達26.9%,幾近是中文的三倍;順帶一提,經濟科在文商科中取得「5」級或以上的學生比例最高。

此外,新一代的DSE考生必須策劃好自己「奪星之路」,以盡享學科尖子獨有的紅利。現今社會中,擁有大學學位已經不再「馨香」;如果學生劍指四大,應早在升中四選科時已經開始策劃。若非就讀國際學校,並想以DSE成績廣報本地、海外或內地名校,則需部署三方策略,如:香港可留意各「神科」的科目加乘政策;海外需著重英語與背景提升;內地則要把握好港籍身份的優勢報讀等。

只要手執不同選項,達至「進可攻,退可守」,屆時就是你揀學校,而非坐以待斃。以剛出爐的JUPAS改選結果為例,最大競爭的是中大中國研究課程,錄得508人報讀,但學額只有十個。若最終落選的498人早已心儀有關課程,理應會報讀內地大學作後備方案;如不,也必須知道在此課程中,DSE英文科成績竟有1.25倍加乘,反而中文科沒有。平均達50人爭一個學位,加上不設面試、純分數比併下,英文科獲得佳績,取錄機會必定大增。

讓學生發揮其個人才能

勤力固然重要,但有策劃則可以「四両撥千斤」,而家長的責任是要把孩子的天賦與努力加乘。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其實努力是種子,策劃便是陽光、水份與土壤;沒有種子,什麼也種不出來,但沒有策劃,再優質的種子也成長得特別費勁。

【經濟專欄】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精英匯集團主席

作者介紹﹕八十年代末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翻譯系。投身教育界超過1/4世紀。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樂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國菜也好、街頭小吃也好;欣賞歐洲名牌,也愛土產國貨;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愛《紅樓夢》。性格有點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