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港股圖賺15%抗通脹 能夠實現嗎?|聶振邦
面對國際油價高企,環球各地居民要過高通脹生活在所難免。到底投資港股能否抗通脹,保持我們現有生活質素呢?要回答此問題,需要瞭解財富積累的三大元素,分別是本金、時間和回報率。其中「回報率」最為投資者所關注,到底年均回報率要達致怎樣水平才令人滿意,意見或有分歧;但筆者認為回報率的門檻,至少要在通脹之上,例如你所住的地方通脹率為5%,那麼投資的年均回報率不應低於5%。參考政府統計處資料,2019/20財政年度的住戶(以三人為單位)每月平均開支為30,230元,相對五年前的2014/15財年數值約27,627元,年均通脹率為1.82%。
通脹率水平門檻考量
數字相信令不少讀者感詫異,心裡在想那有這麼低呢?另可參考2009/10財年數值約21,623元,較2014/15財年約27,627元,年均通脹率為5.02%,故此筆者認為香港年均通脹率看法不應低於5%。由此推斷每年投資目標,預期回報率最少介乎8%至10%才算是較合理。倘若實際回報率是9%,本金是100,000元,一年利潤就是9,000元,平均每月所得是750元;但到底750元能應付生活開銷多久呢?我們明白當然是豐儉由人,不過以現在的生活水平,每日用75元絕不為過,那麼10天便會耗盡750元。
觀察香港實際通脹率
再者,我們需要考量每年實際通脹率是否只有5%,表面看來很多東西的物價一年加幅是少於5%;但若考慮到商品質量有下降趨勢,以及個別商品要配合限時優惠,才能享用較廉價消費,所以實則我們每年承擔的通脹率應是7%至8%;不過若大家能忍受商品質量漸漸下降的現象,也可將通脹率視為5%。綜合以上因素,按2014/15財年政府公佈的每人每月平均開支為9,253元,現已過了約五至六年,就算僅按5%通脹率計算,同等消費力應約12,700至13,500元,約數為13,000元,一年所需便是約156,000元,配合上述以回報率9%計算,本金所需約1,740,000元。
尋求一眾高息藍籌股
根據這一連串運算,已道出提升回報率的重要性,倘若每年回報率提升至15%,所需本金約1,040,000元,較上述約1,740,000元節省700,000萬元。大家隨即會問,怎樣能辦到每年回報率為15%;筆者答案是買入能產生穩定地高股息率的股份。大家不妨從恒指成份股挑選,截至2022年4月8日收市,股息率為7厘以上有6隻股份,按高至低排列為中國石油化工(0386)、中國銀行(3988)、信義玻璃(0868)、建設銀行(0939)、工商銀行 (1398)和中國移動(0941),相對為14.46%、8.62%、7.59%、7.57%、7.51%和7.32%。
考慮到中資股要收取10%股息稅,實際股息率為13.01%、7.76%、6.83%、6.81%、6.76%和6.59%,除淨日期為2022年5月31日、7月7日、6月7日、7月6日、7月4日和8月25日,留意中行、建行和工行未有派發中期股息,反映上述實際股息率7.76%、6.83%和6.76%毋須進一步打折。假設除淨日開市價與現價相同,顯示數值正是投資者實收股息率,均不少於6.7厘。那麼這三股的所需資本增值少於8.3%,已能為投資者帶來一年回報率為15%或以上。其中建行和工行現價較52周高位相距12.05%(5.89 → 6.6元)和16.95%(4.78 → 5.59元),遠高於所需的8.3%。至於中行現為強勢股,現處3.14元,較52周高位3.2元相距不足2%,現時相距除淨的7月7日約三個月,不排除單計資本增值已高於15%,證明年賺15%抗通脹絕非空談!
【財經專欄】聶振邦(聶Sir).新股聶人|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