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波動 心理狀況成勝負要素 兩種心態投資者須避開|伍禮賢
「要贏人先要贏自己」,這句話除了可用來激勵自身鬥志外,其實用在投資市場中亦十分恰當。特別近段時間,環球市況表現波動,因此投資心理學中有很多不同類別的錯誤心理更值得每一位投資者留意,然而,根據過往在市場所見以及透過接觸身邊不同的投資者,筆者認為最為常見而又最切實存在的兩類易犯投資心理,更應值得警惕。同時,這兩類投資心理,亦非常直接地導致一些非理性投資行為的出現。
辛苦賺錢VS身無分文的賭仔心態
首先,第一種為「心理賬戶」心理(Mental Accounting)。提出這個心理行為的學者認為,人們會把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而不同的心理賬戶導致出現不同的決策。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賭徒拿著一個月辛苦賺的薪金進入賭場,那麼他對每一注的投資均會表現得非常審慎,因為他清楚知道這個賭本來之不易。但假若同一個賭徒,本身身無分文,但他在賭場里獲得一個巨富因贏錢高興而贈與他的打賞,那麼這個賭徒利用這些打賞作投資注碼時,可能不會深思熟慮,因為這賭注的獲取成本太低。但是對於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是同一性質的投機博弈。
這個例子,在我們日常的投資環境中,如何影響我們的投資判斷?往往,不少投資者對自己初始時期的投資會表現得審慎、穩健,因為他們會擔心投資損手,造成損失。但有的投資者一旦於早期處於獲利狀態之時,他們的投資心態會有所放鬆,因為他們認為已經賺到的錢本來就不是自己,而是從市場中獲利得來的。這個心態會導致投資操作偏離了原有的投資原則,造成甚至超出原獲利空間的損失。
輸錢痛苦比贏錢更深刻
另一種更廣泛存在,而且容易犯下之後亦不容易察覺的心理,是「損失厭惡」心理(Loss Aversion)。這個心理行為是指,人們面對等額的利益獲得與利益損失之下,利益損失帶來心理上的痛苦程度,要比獲得等額利益要大。同樣以上述賭徒作例子,如果賭徒持有1,000元進入賭場,假設他離開賭場時只剩500元,這個時候他的痛苦指數,要比他離開賭場時有1,500元的快樂更加深切。
這個行為心理在投資市場上亦表現一致。如果一個投資者面對股票上升30%的獲利空間,他應該會感到高興,但是這個高興的感覺可能並未達至驅使他作出獲利止賺的程度;後來,這個股價回吐所有升幅,並繼續向下倒跌30%,這個時候,這個投資者的痛苦感卻要比原30%獲利時的快樂感更深。因此,他或許因不希望承擔這個損失,而繼續持有,希望等待損失縮窄。這個例子,雖然股票價格未來的走向難以判斷,但是由於投資者面對等額利益與損失,卻有不同程度的觸感,從而導致投資行為或投資原則出現改變。
投資心理行為具有很多表現方式,其他包括羊群效應、囚徒困境、賭博心態等等,惟剛才所介紹的兩個類別,是市場較為常見的、投資者容易犯下的兩種,作為理性投資者應值得借鑒。
【財經專欄】投資明「賢」.伍禮賢|光大新鴻基證券策略師
*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代表,本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