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險資由市場救星變搞局者 為回報「野蠻增生」闖禍

撰文:黃捷 蔡啟明
出版:更新:

內地險資自「十三五」規劃以來,一直被中央政府寄予厚望,甚至獲投資者奉為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然而,過去一年半,市場救星倒過來成為「搞局者」,不少內地中、小型保險機構透過發行大量高回報的保險產品「集資」,然後向上市公司「舉牌」踢走原有管理層,變相以敵意收購方式爭取回報。
結果,連向以沉默寡言見稱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也按捺不住,公開炮轟這些以激進手法換取回報的保險企業為「強盜」,前海人壽及恒大人壽亦隨即被調查,似有殺雞儆猴之意。從備受國家期望到遭人唾罵,中國險企「野蠻增生」緣何而起,逼得監管機構出手打壓?

中國走資情況持續,為人民幣帶來不少壓力。﹙路透社﹚

自去年中旬起,內地不少中、小型險企紛紛打上內地上市企業的主意,形成一輪「舉牌」風潮,惟監管機構一直未有就有關現象作出任何懲治,令不少人均錯覺以為,這些冒進的收購是得到了監管機構默許下發生。因此,當中證監主席劉士余在本月3日脫稿放話,稱使用來路不明的資金從事槓桿收購的保險企業為「土豪、妖精、害人精、野蠻人乃至強盜」時,市場人士才驚覺,大規模的整頓要來了。

未幾,中國銀監會及保監會相繼發表嚴厲聲明,顯示「三監」已經達成共識,聯袂打擊險資投機已成定局。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更旋即召開專題會議,表明保險公司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繞開監管的套利行為,嚴格意義上就是犯罪,並強調「約談十次不如停業一次,不行還可以吊銷牌照」。

言猶在耳,兩日後保監會已向前海人壽及恒大保險發出監管函,要求前者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及要求後者暫停委託股票投資業務,更同時派出工作組進駐兩間保險機構,進行合規性調查。

放寬入市限制成動盪之源

僅一年半前,當中國A股陷入恐慌時,中央政府指示各大險資可投放逾萬億元資金救市,接二連三地向多隻藍籌股舉牌參股,一度被國內投資者視為穩定大市、收拾殘局的幕後功臣。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亦明確指出,隨着內地保險業務發展迅速,業界要以長線、穩健、保守的投資風格,成為A股市場的「定海神針」,改變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結構,避免大市再度陷入大上落的動盪之中。

為此,中央政府在過去一年半以來放寬了多項限制,好讓險資加快進入股票市場,向內地優質企業及實體經濟提供發展資金。譬如去年7月發表的《中國保監會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便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的監管比例,將投資單一藍籌股的比例上限由佔險資總資產的5%調整為10%。另外,若險資早前投資於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已達到30%的話,亦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變相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上限增至40%。

地保險公司動輒「舉牌」行動,已引起中國證監會與保監會聯手打壓。(路透社)

資產荒下鋌而走險

然而,放寬以上限制是有風險的。據中保監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險資入市總規模便急增至1.86萬億元。雖然舉牌規模佔險資投入股市的總規模比例較低,但由於中、小型保險公司的投資風格激進,資金投入股市後,往往造成了不尋常的股價波幅。譬如,恒大人壽於今年9月買入A股梅雁吉祥接近4.95%股權,相隔不過1個月便清倉,獲利接近1.6億元(人民幣,下同),惟大量跟風買入的散戶卻因而接盤「坐艇」。

事實上,保險企業在面對資產荒的配置壓力下,正使用各種激進的方法謀利。根據中保監資料,2016年上半年保險業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88萬億元,按年增長約37%,但由於資本市場第一季急速下挫和費用上升影響,上半年保險業預計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4%,行業資金運用收益率為2.47%,按年下降2.69個百分點。

保單多了,利潤卻倒跌,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曹德雲解釋,傳統險資一直以基建、存款及債券等低風險投資項目作為其固定資產收益,並基於一個長期均衡的利率來設定保險條款,較為側重於人身保障功能。但隨着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劇、通脹、低息環境等多項因素影響,存款及債券類的收益回報率大不如前,單靠固定的收益分紅,根本無法回應國內居民對資產保值及投資回報的需求。再加上國內資金管制日益收縮,保險機構如安邦等再也難以「走出去」,尋求國外優質資產的併購機會。

前海人壽例子最「經典」

在芸芸眾多保險機構中,又以前海人壽對萬能險的操作最為「經典」。這間國內保險新貴自4年多前才成立,但轉眼間已在75家人身險企中排名第11位,今年上半年的規模保費達到594億元。

前海人壽之所以能夠急促成長,全因其保費總規模的9成是高現金價值的保險項目,亦即萬能險及某些高分紅保單,收益率由5厘至8厘不等。與傳統壽險不同的是,這些萬能險多為中短存續期產品,利率設定上較為靈活,投保人更可隨時調整投資和儲蓄比例,最快一年後便可輕易退保。這與傳統壽險至少要10年後才能分紅,退保亦要收手續費相比,更能滿足居民的投資需求,變相成為了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只不過,高回報的承諾亦意味要付出極高的營運代價。《中國經濟周刊》引述業內人士指出,以前海人壽為首的中、小型險企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單是分銷渠道成本已達到3%,若按照一般萬能險承諾的6%年利率回報計算,這意味着這些萬能險產品募集資金的實際成本至少達到9%。民族證券首席投資顧問黃博便認為,前海人壽的營運方式正好反映了大部分中、小型險企所面對的兩難局面—在投資回報利率低企的當下,生意愈好,接到的保單愈多,負債便愈是高企,最終險企們只能從短期炒作,或是股權爭奪中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