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估值優勢生變 南向資金欲走還留

撰文:宛然
出版:更新:

《中國證券報》4月14日報道,港股市場近年一直被視為全球市場中的估值窪地。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南向資金、外資、香港本地資金紛紛湧入港股市場「尋寶」,帶動港股持續走強。香港恒生指數今年2月創出了2018年以來新高,隨後港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調。

值得關注的是,從去年12月開始,衡量AH股比價的重要指標﹕滬港AH溢價指數持續回落,兩地上市的H股估值優勢正在「稀釋」。

「估值優勢下降」引發擔憂

Wind數據顯示,在去年12月初,滬港AH溢價指數接近150點,意味着同時在滬港兩地上市的標的中,A股較H股貴50%;然而隨後該指數持續回落,截至周二(13日)為133.26點,相關A股僅比H股貴約33%。

雖然該指數所選擇標的有限,但也反映出港股表現相對強於A股。在最近一輪漲勢中,港股科技股表現最為搶眼,衡量港股市場大型科技股表現的恒生科技指數從去年12月初的8019.36點一路上漲至今年2月18日的11001.78點高位。

H股相對於A股不再那麼便宜,引發了市場擔憂情緒,不過也有業內專家不以為然。首先,儘管AH溢價指數較高位明顯回落,但從歷史角度看仍並不屬於低位,A股依然比H股貴三分之一左右,港股整體仍具有估值優勢;其次,從行業板塊看,港股中的新經濟股票原本估值就相對較高,優勢不及傳統板塊,在前者近期出現回調和降温的背景下,後者反而將迎來機會。瑞信中國股票策略主管黃翔指出,從中長期而言,在A股和H股兩地上市的股票價差將逐步收窄,表現趨同。當然這需要較長的時間和過程。

「三方博弈」資金面

進入3月份以來,港股市場以及各行業板塊走勢均出現一定的分化,而資金面也出現博弈。

中信證券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師楊靈脩相對簡單明瞭地將港股市場的資金面分為三部分,即外資、香港本地資金和南向資金。三者對於行業板塊的相對偏好也有所不同,例如南向資金更為青睞新經濟類股票。

楊靈脩進一步指出,今年3月份,港股在外部因素誘發下經歷大幅調整。「根據我們跟蹤的託管口徑計算,3月南向資金和外資延續春節後的淨賣出行為,南向資金和外資3月單月淨賣出127億元和506億元,反觀香港本地資金則單月淨買入約671億元。」

從板塊上來看,傳統價值板塊在3月獲得相對「新經濟」板塊較高的收益,公用事業板塊成為為數不多的3月獲得正收益的港股板塊。三方資金對於板塊的偏好仍凸顯分化格局,外資和香港本地資金大幅增持金融和地產板塊,南向資金則更多仍是在估值調整較大的「新經濟」板塊中尋找更具配置價值的核心資產。

南向資金偏好出現變化

儘管3月份南向資金趨冷,但新一輪的入場跡象略顯端倪。

楊靈脩指出,南向資金3月底重回淨流入局面。「在爆發式的流入放緩後,南向資金在3月前兩周累計淨賣出166億元,隨着市場在3月底企穩回升,南向資金重回淨流入,3月最後3天淨買入近100億元。」3月南向資金較春節後的資金偏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主要體現幾點特徵:首先,南向資金在3月更加關注估值調整到位的「新經濟」板塊的投資機會,計算機(主要是騰訊)、電子元器件、食品飲料、家電等板塊在3月獲得南向資金的增持;其次,市場調整過程中,南向資金的避險情緒不強,自春節以來對於金融、房地產板塊的淨買入僅為28.1億元、28.6億元,仍大幅低配。從個股層面來看,3月科技板塊中的騰訊和小米依舊搶手,而傳統板塊中的建設銀行等依舊是南向資金所偏好的標的。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指出,港股市場長期吸引力有兩點:一是來自AH股之間的溢價,通常計算其剪刀差;二是港股中確實存在一些好的科技、醫藥、金融類資產。從當下最新情況看,考慮到現階段全球經濟復甦狀況,預計未來港股中的金融、能源等板塊會有進一步的上漲空間。

黃翔建議,從長期看,投資者仍應堅持配置新經濟行業和新產業。「未來世界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策還是將側重於例如科技、新能源車等行業。而傳統行業需要有重大的轉變,才能更加獲得市場青睞。回顧去年港股的整體表現,其舊經濟行業比例較高,也影響了總體表現。反觀MSCI中國市場指數還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中概股和A股,其去年就創下新高,表現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