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圈錢成風 能圈出個未來? |大盤漫談.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去年全球為抗疫救市,祭出金融海嘯以來最寬鬆的貨幣政策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游資泛濫下,造就新一輪的新股圈錢狂潮。傳統IPO是先有項目才籌資,但如今圈錢人已急不及待,先籌資再物色收購目標。只要各國不大幅收緊銀根,預計這類通過特殊目標收購公司(SPAC)的圈資工具將繼續受今年投資市場的熱捧。

SPAC沒有任何業務,是名副其實處理現金的殼公司,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Blank Check Company)。SPAC通常由互惠基金、對沖基金、知名投資人發起,這些可泛稱為殼公司的「發起人(Sponsor )」,他們通過發行普通股與認股期權組合給市場投資者,然後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集資。簡言之,SPAC上市唯一作用是併購合適的初創項目,讓被併購一方能「借殼」上市。

《阿甘正傳》戲中膾灸人口的一句台詞: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同樣,投資人參與SPAC時,對未來收購項目只知一鱗半瓜,實際是押注發起人勾劃收購計劃的願景,以及其在行內的聲譽,即是講個「信」字。

投資人玩SPAC 因「信」發起人

SPAC去年能夠在美大行其道,市場資金多是其中因素,二是SPAC非常適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電子支付、資訊及太空科技等快速更新換代的行業領域,去年正值上述產業因各種因素出現爆炸性增長的時機,例如疫情帶動生物科技的研發,電動車的網聯化及自動駕駛則帶動5G及人工智能科技的提升,這些初創項目在在需財,與SPAC物色項目的初心一拍即合。

據Statista數據顯示,去年通過SPAC借殼上市籌集830.4億美元,不但佔去年美國IPO集資總額近半,並且高於之前10年的SPAC籌資總額。當大家以為去年SPAC表現是最風光一年,但今年頭兩個多月,SPAC集資額已高達732億美元。按這樣速度,SPAC今年籌資額似乎較去年高6倍多。

李澤楷與Paypal的傳奇創辦人Peter Thiel迄今在美已成立BridgeTown I & II,據報正部署第三家SPAC。(資料圖片)

據報導,法蘭克福、倫敦、新加坡及香港均研究引入SPAC的上市機制,希望在這圈錢遊戲分一杯羹,似乎這股全球風潮已由美國吹至其他金融重鎮。

香港為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早前證監會和港交所向香港金融領導委員會便簡介有關SPAC在環球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香港大伽如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及鄭氏第三代鄭志剛都覬覦SPAC上市的可行性,而李嘉誠次子李澤楷與Paypal的傳奇創辦人Peter Thiel迄今在美已成立BridgeTown I & II,據悉正部署第三家SPAC。

港研引SPAC機制 其他金融重鎮亦步亦趨

一隻SPAC的誕生,至發起人物色合適的潛在購併對象,再到雙方公司達成最終協議,絕對需要時機及運氣,所以成功圈錢只是發起人完成的部分任務,能否物色獲投資人滿意的併購對象,才是關鍵,所以發起人會設法取得投資人在股東大會支持併購方案。待併購通過,部分投反對票的投資人可連本(每股10美元)帶利離場,整個操作較傳統IPO更能體現股東民主的理念。

一言以蔽之,SPAC能否成功,重中之重是發起人(類似傳統IPO的保薦人)素質,發起人前期投入真金白銀不多,而且普遍不支薪水,若發起人成功併購合適項目並將之上市,一般可獲得完成交易後的SPAC最多兩成股權。萬一失敗,損失的不僅是SPAC的潛在豐厚利潤和發起人的兩年時間心血,而且讓整個團隊的聲譽受損,今後SPAC的集資活動便難有願意被鎖兩年資金的捧場客。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表示,政府已要求港交所及監管機構研究推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香港上市。(資料圖片)

所以,投資人決定是否參與SPAC,很大程度視乎誰是SPAC的發起人,不難解釋為何同樣是未知收購對象的SPAC,有些可以籌資高達40億美元,例如Pershing Square Tontine(PSTH),而一般SPAC只能籌資數億美元,這與PSTH發起人為對沖基金經理Bill Ackman不無關係,投資者參考他以往的選股紀錄,押注Ackman敏銳的市場觸覺及知名度,末才能讓PSTH創下迄今SPAC最大的集資紀錄。

當發起人成立SPAC後,管理團隊有兩年時間物色併購目標,兩年期過去,併購便宣布失敗,投資人可以連本(每股10美元)帶利離場,意即SPAC的包底價為10美元。

高追SPAC風險高 10美元包底價

SPAC本質上是殼股,但它是新成立、乾淨的「殼」,而借殼上市的「殼」多為經營不善的問題而放售,極有可能存在隱藏的或然債務、法律糾紛等風險,而且SPAC的發起人要待公司完成併購後才能有實質回報,所以大都會全力以赴,以取得大部分投資人支持為終極目標。

相比傳統IPO,SPAC上市有時間短、費用低的優點,而且因為擁有併購目標和上市特性,SPAC併購的估值往往較私募投資為高,很多機構投資者在SPAC的殼股上市時就已經會認購其股票,這些「基投」會全程高度關注SPAC選擇的實體公司併購對象,所以融資也相對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SPAC股價由上市起步的10美元開始,隨著收購進度的消息面不斷波動。根據Spacinsider.com數據,愈接近兩年期限末,任何風吹草動的消息,都讓SPAC股價大幅炒作,而此時波動程度最易令投資者中伏。按統計資料,SPAC圈錢是高效的融資工具,但收購項目後SPAC的股價回報並不突出,表現甚至跑輸傳統IPO。可能是股價偷步炒得太高所致,去年投資回報轉好亦是與大市同步而已,所以高追SPAC是高風險的操作,若SPAC偏離10美元太高,投資者入市便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