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僅25%綠色債券發行商披露其評估環境影響的方法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樂施會及低碳亞洲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只有25%綠色債券發行商公布其評估環境影響的方法,少於10%的發行商解釋他們如何應對其投資項目帶來的環境風險。

報告指,綠色債券呈指數式增長,愈來愈多投資者認為綠色債券是較穩健的避險投資,因此綠色債券更應提升其環境及社會風險的匯報。

樂施會委批低碳亞洲進行是項調查,研究涵蓋由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間,249個在亞洲地區發行的綠色債券,聚焦亞洲新興市場,日韓及澳洲的綠色債券剛不包括在內。

僅6%發行商有流程評估投資項目帶來的社會影響

低碳亞洲發現,83%的綠色債券發行商有披露其債券的可持續發展內容,然而只有3%發行商就氣候韌性政策作出披露,只有1%表明他們會在項目設計上採用最新的環保技術。

在社區影響方面,只有6%發行商有既定流程以評估其投資項目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而只有4%發行商解釋如何處理這些社會風險。雖然15%的發行商嘗試提出證據,指出其支持的項目可帶來正面的社會影響,但只有3%能提出他們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貢獻。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指,須確保綠色債券忠於其推出時的目標。(歐嘉樂攝)

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陳美玲說,綠色債券的發行商在投資環保項目的同時,應該加入更多社會保障的相關考慮,例如在投資水力發電水壩及陸上風力發電場時,確保不會危害到發展中國家的脆弱社群。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表示,愈來愈多的證據指出在經濟危機中,綠色債券比主流的企業債券更為保值。當這激發投資者興趣的同時,須確保綠色債券忠於其推出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