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派錢刺激經濟? 學者:市民未必消費 政府目的是「贖罪」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過去大半年,最受打擊的行業為零售及餐飲業等。政府宣布「全民派錢」1萬元,冀疫情過後能鼓勵市民消費,撐起經濟。可是市民口袋中錢多了,又是否會增加消費呢?

以往政府多次反對派錢,陳茂波指,改變主意的原因,是因為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市民不停張羅物資及不少人的收入減少,因此決定在艱難的時刻,留更多錢在市民的袋中,希望疫情過後能鼓勵市民消費,撐起經濟。

若假設所有市民將1萬元均用作消費,而非用作儲蓄或投資,本港去年零售銷貨價值總額為4,312億元,以此粗略計算,派錢的額度若果全部用作消費,的確可貢獻零售總額約16%。

李兆波認為,政府派錢目的用作「贖罪」多於刺激經濟。(資料圖片)

中大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聯席主任及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表示,短期來說派錢加上退稅,的確會對經濟有刺激作用,但現時經濟環境下,市民會否將款項用作消費也成疑問,「退稅唔係直接退錢,而係扣下一年稅,係心理上開心啲,身邊好多朋友都話,有錢收埋佢,留番適當時間先用。」

他認為,今次政府派錢,目的用作「贖罪」多於刺激經濟,「香港搞成咁,班官好大責任,今次唔派亦好大壓力。依家經濟環境都幾差,香港人都受影響,冇工開,又或者要減人工。」他認為政府應加碼派夠兩萬元。

疫症影響下,本港零售及餐飲業大受打擊。(資料圖片)

至於「消費券」對經濟刺激作用,是否較派錢大?李兆波指幫助的確更大,但「消費券」有爭議,「過去幾年零售業賺到豬圓肉潤」另外網購亦非常方便,亦較便宜,他希望相關行業本身也要想方法自救,才再向政府求助。

另外他又批評,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初期提出的「理財新哲學」是廢話,所謂哲學「一時一樣」,而且預算案中欠短、中、長期政策,「眼前有乜就做乜」。長遠措施應包括醫療、教育及老人服務等,「好似畀700幾億醫管局,有冇提升效率,有冇改善服務嘅指標?」

薛俊昇指派錢對經濟的實際效果取決於市民收錢時間。(資料圖片)

恒生銀行(0011)首席經濟師薛俊昇亦指出,派錢對經濟增長有少少幫助,惟實際效果取決於市民收錢時間,「收到錢都會買下日用品」因此認為紓困作用較多,「始終1萬元金額不多,目前失業率上升,收入減少下,未必將全部款項用作消費。」

他估計,若果700億元當中有4、500億元用作消費的話,對經濟增長有1個百分點的正面影響,但現時外圍經濟環境轉差,即使沒有疫情,市場都預期中國及外圍經濟放緩,香港難以獨善其身,而疫症影響工業鏈,拖累環球貿易,因此估計今年全年本港經濟或收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