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花旗稱疫情為破壞全球化另一動力
武漢肺炎疫情將會衝擊全球經濟已經得到廣泛共識,但有媒體認為,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多是源自恐慌,而非疫情本身。
《華爾街日報》2月25日報道,人體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往往要比感染本身還要痛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流行病與經濟的關係。
與恐怖襲擊和金融危機一樣,流行病也會引發廣泛的不確定性甚至恐慌。政府部門和個人通常會大幅削減風險敞口,從而放大相關衝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股市在周一暴跌反映出這樣一種擔憂,即隨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向其他國家擴散,對疫情的響應措施可能會像中國採取的措施一樣嚴厲。
單從健康影響來看,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而言應當不是什麼大事。截至24日,這次疫情造成2,618人死亡,其中大部分在中國,而且中國的新增感染病例似乎已經達到峰值。相比之下,2008年5月的四川地震造成6.9萬甚至更多的人死亡,但對中國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明顯的衝擊。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地震的破壞廣度和嚴重程度比病毒要有限得多,也更易評估。有鑑於此,中國政府官員沒有冒險。他們已限制湖北省的6,000萬人口離省,當地經濟活動實際上陷入停頓。
花旗集團(Citigroup)分析師指出:「疫情引發的恐慌正在該國蔓延,其速度比病毒傳播速度要快得多。」
自這些事件發生以來,許多國家對全球化的支持已被加強邊境管控的訴求所取代。對於以疾病控制的名義提高貿易和旅行壁壘,相關部門的顧慮較少。有鑑於此,新冠疫情是破壞全球化的又一力量。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奧尼爾國家與全球衛生法研究所(O'Neill Institute for National and Global Health Law)主任Lawrence Gostin表示:「我們從不以為然走向恐慌,做的事情太過寬泛,沒有根據,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高盛(Goldman Sachs)預計,旅行減少以及出口和供應鏈所受干擾料將對當前季度美國年化經濟增速構成0.8個百分點的拖累,這種情況到年底將基本得到扭轉。但高盛表示,也存在造成更大沖擊的風險,因為消息面的變化可能會導致避險情緒升温,抑制旅行、通勤或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