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典時期有三大不同 中國逆周期調控箭在弦上

撰文:李文杰
出版:更新:

和非典時期相比,當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三個不同之處,逆周期調控力度需要進一步加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2020年的主基調可能都是穩增長。

《界面新聞》周二(4日)報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成為2020年開局之時的黑天鵝。

疫情如何發展,對經濟有多大影響,目前並不清楚。春節後A股的第一個交易日,資本市場對疫情做出了劇烈反映,上證綜指大跌7.7%,重演千股跌停,而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大漲1.4%,重回100元以上。

資本市場在研究突發事件時,通常以史為鑑,覆盤相似事件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對中國而言,2003年的非典,無疑是最合適的參照系,春節假期有很多機構對比非典,來定量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影響。

由於所處的經濟階段不同,簡單將非典和此次疫情的影響做對比分析,只能得到一些偏定性的結論。那一時期的經驗,並不能給如今做定量分析帶來太多有價值的啟示。

第一,疫情更多是短期衝擊。非典主要影響的是2003年二季度,當季GDP增速從前值11.1%下滑到9.1%,三季度增速又回升到10%。

本次疫情應對更為及時、更為強力,採取了嚴厲的區域隔離政策。2月1日至3日,非湖北省的新增確診病例數都低於1月31日的761例。根據專家預期,疫情高峰可能在未來10至14天出現。

第三產業下跌速度較快

第二,疫情對消費和服務業的衝擊更大。非典時期,第三產業GDP增速相比於一產和二產的增速下滑更快,疫情結束後恢復得更慢。

2003年3月至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9.3%下滑到4.3%,而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增速基本未受衝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後,影視、交通客運量、在外餐飲都鋭減。

所以,非典對經濟的影響,並不能作為此次定量測算疫情衝擊的參考,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本次疫情應對高效,應對力度也更大,比如湖北各地市「封城」、20餘個省市延遲一週開工,意味着疫情對短期生產的衝擊可能更大。

二是和2003年相比,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槓桿率都更高,對現金流收入的依賴性更強,停產、停工和停收後,一些企業和家庭可能面臨着資金壓力,從而影響到各類經濟主體的投資和消費意願。

三是疫情也會間接影響到出口。中國GDP規模在全球的份額,從2003年的3.61%提高至2018年的15.84%,加之增速長期快於全球平均增速,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因此,疫情衝擊內需的同時,也會通過進口渠道影響到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增長,進一步將會對中國的出口形成負反饋。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加大了中國經濟一季度的下行壓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能更加積極。(AP)

武漢疫情中斷了2019年四季度開始的經濟弱復甦,由於上文提到的和非典時期的三個不同之處,逆周期調控力度需要進一步加碼。

具體的需求端逆周期調控上,一是對基建穩增長的訴求進一步提升,可能措施包括提高專項債投向基建的比例、政策性銀行加大對基建項目配套貸款的支持等。二是在「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的框架下,可能會有更多城市放鬆限購、限售,針對房企融資的監管,邊際放鬆的概率大於收緊。三是消費刺激的力度預計也會加大,重點可能會在汽車和地產竣工產業鏈消費兩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