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疫情陰霾下 經濟學家如何評核中國經濟與股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將衝擊中國經濟,但是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衝擊是短暫的,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有韌性。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對中國經濟和A股投資價值該怎麼看?《新華社》採訪市場專家給出了解答。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稱,經過2月3日的調整,市場大部分風險已經釋放。從非典期間的經驗看,市場進一步調整的幅度可能不會太大,時間也不會太長。悲觀方向預測,疫情前景的確認需要略長一些時間,屆時不確定性的消除也將推動市場反彈。從中國政府強力的動員能力,以及湖北省外迄今的疫情發展情況看,樂觀情景的可能性應該比較大。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鬆認為,2月3日流入A股的北上資金近200億元人民幣,一貫看好中國消費巨大潛力的外資成為市場參與的重要力量,一些個股外資流入較多,表明其傾向於認為疫情對中國消費的衝擊是暫時的。另一方面,不妨看看港股走勢,從1月29至31日期間的恆生指數來看,能源、材料、工業、電信服務等板塊跌幅居前,信息技術、醫療保健、公用事業、日常消費等跌幅較小,也說明了市場資金對消費板塊潛力的認可。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鼠年首個交易日A股跌幅超7%,下跌幅度略超預期。可能和散戶比重較高,加劇恐慌性拋售等原因有關,加上公募基金春節前倉位普遍較高,回撤控風險的壓力較大。但從估值隱含增長預期的角度看,點位已經比較合理。在當前的形勢下,疫情還在擴散,短期市場可能還有些擾動。在一個季度左右的中期視角內,需要觀察疫情對於經濟基本面的衝擊有多大。着眼於一年以上的長期目標,對於市場來講疫情的衝擊可以忽略不計,因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
無獨有偶,《中國經濟時報》2月4日發表文章《中國經濟具有足夠韌性應對疫情衝擊》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表示,與2003年發生的非典相比,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無論在深度與廣度、短期與長期等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同時應該看到,中國經濟已經比17年前更具抗擊打與自愈能力。
該報道稱,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對於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來說會帶來較大影響。對此,要做好思想準備,甚至不排除來之不易的「穩外貿」成果遇到新挑戰的可能性。白明指出,「非典」時期中國的外貿規模遠不及現在。2019年進出口額減少1個百分點相當於2003年進出口額減少約4.5個百分點。不過,由於外貿依存度已經由2003年的51.3%降至2019年的31.8%,現階段按年例的外貿下降對於經濟的拖累幅度與「非典」時期相比理應有所減弱。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外貿發展內生增長動力還是強勁有力的。近些年來,隨着中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也不斷加速。與「非典」時期相比,華為、三一重工、海爾等企業都已經走到世界領先位置,通信設備、工程機械、家用電器、高鐵、核電設備等領域的「中國製造」也在國際市場上馳名。換一個角度看,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進口貿易也充分發揮了作用,如進口醫療設備、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