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表現 用此4個指標來衡量?
外界對中國經濟存在很多的質疑,事實上從外企撤離中國的數據,以及中國工業體系鏈條來看,中國經濟有着強大的內生動力。
《中國新聞網》今日報道,釐清四個問題有助於更好地認識當前中國宏觀經濟。
一、中國經濟增長要失速了嗎?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與前些年相比確實有所回落,但談不上失速。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是在更高基數基礎上實現的。經濟發展看,既要看當前態勢,更要看中長期支撐。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正在中國形成,轉型升級態勢持續發展,中國發展動力日益增強。
二、外國企業真的全部撤離了嗎?
這兩年,在跨國投資較為低迷的條件下,中國重大外資項目卻取得進展,美國特斯拉、德國巴斯夫等項目紛紛在中國開工。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萬多家,實際利用外資6,832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6.5%。
中國留住外國企業靠的是真本事,從製造業生態看,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41個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的工業體系,涵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全部產業類型,使中國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產業鏈真的大規模外遷了嗎?
有些輿論認為,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大規模外遷。事實上,隨着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產業佈局的深度調整,有的企業考慮要素價格變化情況,向勞動力等成本比較低的地方轉移;有的企業基於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主動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當然也有少數企業為規避經貿摩擦的影響往其他國家轉移。但總體上,這些到國外設廠經營的現象都是正常的。
「大規模外遷」的說法有些危言聳聽,中國是有自信的。中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部分產業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產業配套能力強大。
四、官方數據真的全是造出來的嗎?
輿論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質疑一直沒有間斷過,甚至有西媒聲稱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低至3%。各方面對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加強關注是好事,但是,西媒引用的「非官方數據」本身存在缺陷如衛星遙感、合成指數等方法本質上屬於大數據分析方法,中國也早有挖掘機指數等應用。客觀說,這種方法時效性較強,但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改革開放特別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採取三種方法核算GDP,形成國民經濟核算五大表系,實行多種方式並行的統計核算數據調查體系,建立「三新」經濟統計制度,實現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國際規範的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