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鬼經濟】台灣中元節買泡麵祭野鬼? 破解商家節日促銷七招
現今商業社會,每逢過節之前,商家都會大賣廣告促銷。打開電視,聖誕後就會賣糖果廣告,農曆新年後就賣糉,端午節之後就賣月餅,中秋節之後就賣聖誕消費廣告,頻密程度更勝節日倒數。
盂蘭節呢?香港暫時沒有盂蘭節促銷,不過台灣廠商卻不放棄這個機會。
台灣傳統拜祭只用薑、鹽和空心菜
盂蘭節台灣叫中元節,其實這個名字才是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日傳統節日名稱。台灣人的中元節,就似香港的聖誕節一樣熱鬧,政府、廟宇以至家家戶戶都會拜祭「好兄弟」(台灣無主孤魂的俗稱)。
傳統上,台灣人普渡「好兄弟」只要用薑(象徵山珍)、鹽(象徵海味)以及白水煮空心菜(象徵無心留客),不過這三味都下尋常平價之物,商人近年就大推廣告,企圖改變風俗,引誘台灣人多消費。
中元節食品銷情 佔全年15%
今年中元節前,台灣超級市場及特賣場裡,不乏看見有人一箱一箱地買泡麵、飲品和罐頭。原來這是商家促銷的伎倆,廠商在節日前紛紛折扣促銷,又大賣廣告,再加上台灣傳媒「煽風點火」,在報道銷情時用上「中元節拜拜需求不可少的飲料、泡麵、米、油、罐頭與休閒食品」等句字,營造了「中元節要買泡麵」的消費氣氛。台灣人在這種氣氛之下就大量入貨買泡麵。有食品業界預期,中元節銷情可佔全年的15%,三大量販店可以創造150億元新台幣(約37億港元)的商機。
在「每逢佳節倍消費」的社會中,如何保持理性消費、不過度消費呢?台灣網絡有一篇文章,提到商家節日促銷的7大招數。
第一招:坐地起價
這種做法特別是針對情侶,在情人節、聖誕節最為流行。本地樂隊Tonick歌曲《Bloody Valentine》描述了這種情況:「一個包 一碗湯 一塊扒 一樣嘅餸貴十倍度」情人節和聖誕節西餐廳不單止貴,更要提早預訂。因此「識飲識食」的男女朋友,這些日子應該揀中餐。
第二招:買一送一
這是超市等零售商最常用的手法,不過當中有很多陷阱,例如先加價後折扣,或是貨物就快到期,商家清存貨。若自己消耗速度不快,買了兩件就快到期的食品最終可能未吃完就過期。
第三招:消費抽獎
大型商場常見招數,買滿多少錢就有一次抽獎機會,誘使原本消費預算不高的人提高消費額。有些地方更會大賣「幸福感」,例如「聖誕許願抽獎」,抽獎之餘可以在許願樹上掛上心願。其實許願樹、許願卡都是商家促進消費的伎倆,當你為了這個虛無的願望而提高消費時,就先滿足了商家賺錢的願望。
第四招:先減後加
主要是在超級市場出現,例如375毫升的紙包飲品,在節日前一段時間大特價,與250毫升裝一樣,6包裝售16.9元,當人們開始留意到折扣大手入貨時,再靜悄悄提高價格。這種情形下,價格不太敏感的消費者,會繼續買入375毫升裝的紙包飲品。
第五招:買A送B
買油送果汁、買洗衣液送糖果,這是超市近年常見的手法,目的在於製造「好抵」的印象之餘。然而,A的價格可能相應調升,而B亦往往不是消費者原本想要物品,如果消費者衝動消費,最後就會買走不少不必要的東西,也花了不必要的錢。
第六招:照價再減
大多數消費者不是每日監察各種貨品價格,有些商店減價促銷時,故意寫出原價及特價,讓消費者即場比較兩個數字。事實上原價未必是原價,可能是先加後減,特價才是店舖真正想出售的價格。
第七招:均一價格
特賣場常見招數,「全場手袋99元」令人覺得很便宜,但其實售價低於常識,很可能是次貨或滯銷貨清倉。遇到這些情況,購買之前記得驗清楚貨品質素,以免買了劣質貨。
節日不是不消費,而是要精明消費,認清自己「想要」和「需要」的貨品,不要因為促銷而一時衝動過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