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暫停向美國購農產品 《人民日報》關稅大棒打破農民機遇之窗

撰文:曹毅
出版:更新:

從周一深夜至周二清晨,中國官方媒體接連發表了5篇評論文章就「中國企業暫停從美國購買更多農產品」一事闡述了觀點。該消息最早是由《彭博》記者披露,隨後中國商務部在周二凌晨將此事證實,並稱此舉是由於「美方嚴重違背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所致。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不能沒有的公平》的署名文章稱,美方在做出「不再對中國產品加徵新的關稅」的承諾後仍然聲稱擬對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這除了產生舉世驚詫且吸引眼球的收穫外,只能落得下「失去」二字,即失去信譽顏面同時,也蒙受了經濟損失,而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買家,因此是客戶,只有待客有道,才能有買賣,並且之前所做的採購行動對於美國農業來說是場「及時雨」,但如今美國有一些人用關稅大棒瞬間打碎了美國農民的機遇之窗。

文章指出,在如今貿易談判遭遇嚴重困難的情況下,雙方已經失去了農產品交易這個可依託的條件,因此美方不必再對此抱有幻想,而這是背信棄義者必須付出的代價,未來只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才是唯一正確出路。

《新華社》﹕中美農業領域具互補性

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稱,中美兩國在農業領域互補性很強,但美方升級貿易戰的做法着實令人心寒並且是國際社會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而事實真相是,在兩國領導人大阪會晤後,中方保持着言而有信並且在採購美國農產品方面顯示出了積極的合作誠意,因此在此背景下造成這一令人遺憾的結果,其責任完全在美方,也充分證明了貿易戰是把雙刃劍,而美方這種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行為,終將害人害己。

中央廣播電視台發表《國際銳評:農產品貿易受阻 責任完全在美方》的評論文章稱,中國企業停購美國農產品是中方對美方再次揮舞關稅大棒採取的必要措施,具有合理性與正當性,而美國農業和農民將因為美方一些人不將誠信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美方一些人要是真為美國農民利益考慮,就應該認清大勢,聽一聽美國農民的呼聲,算一算自身利益得失,回到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共識的正確軌道上來,同中方相向而行,為兩國農業領域合作創造必要條件。

《光明日報》則發表署名為沈逸、題為《中方暫停採購農產品 精準理性回擊美加稅威脅》的評論文章稱,中企停購美國農產品的行為是以實際行動堅定回應美方不負責任言行、堅定捍衛中國國家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以及推動中美經貿關係早日回到良性軌道上的有力舉措,美方既然做出了選擇就要承受中方相應的招待方式,至於由此造成的損失,只能說是自取。面對不負責任出牌的美方一些人,中方仍堅持精準理性回應

中國目前正加緊從俄羅斯、巴西等國購買農產品。(視覺中國)

《環球時報》發表題為《美方妄加關稅 中方反制自然不缺席》的評論文章稱,中國希望同美方達成貿易協議並不是出於怯懦,而是用維繫合作保護人民福祉的善意和責任感,因此每次美方舉起關稅大棒,中方都會奮起反制,而這次中國企業停購美國農產品就是中國採取爭鋒相對行動的標準版,美方也不該再幻想通過極限施壓的手段迫使中方屈服。

針對美方宣稱的中方在貿易戰中所蒙受的損失,文章指出,如果這是置氣,那麼挺無聊的,如果這是心理戰,又太「小兒科」了,而如果是為了哄美國民眾,那麼則是明顯不尊重後者,事實情況則是,中美兩國在貿易戰中各自蒙受的損失很難精準計算,並且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那麼越往後考驗的越是政治韌性,因此中國對貿易戰的承受力越往後越會強於美國,但解決問題的「鑰匙」如今就攥在美方手裡,莫讓它生鏽,也要防止中美之間掛上的「鎖」生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