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8年後或成高收入國家 35年前比非洲窮國更窮
國務院參事丶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內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8,600美元,已屬中等收入偏上水平的國家,並指30多年來內地經濟實力急升,主因是中國走自己的道路,按自己實際情況推出措施,而不是簡單照搬西方規條推動改革,在漸進改革的同時,對舊行業進行補貼,給予必要的轉型空間,維持經濟穩定。
林毅夫在培華教育基金會成立35周年午餐會演講,引述世界銀行的統計數字,指中國在1982年的人均GDP只是203美元,相對同期撤哈拉沙漠以南、屬最貧窮的非洲國家整體614美元的人均GDP,不足它們的三分之一。不過,中國人均GDP在去年已達8,600美元,這些年間有7億人擺脫貧困,中國對世界貧窮減少的貢獻佔比超過70%。
林毅夫續指出,2009年時中國的GDP總量規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時候,中國出口總量超過德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製造業產品,所以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在2013年,中國進口加出口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貿易國。
改革成功是基於自身情況制定方案
林毅夫指內地在經濟方面的成功,是建基於按自身情況制定改革方案,又培養幹部認識經濟的運作,認為內地應繼續向高收入水平國家去追,預計中國人均GDP在2025年可達12,700美元,跨過了這個門檻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
李兆基公開露面 指培華基金累計訓練7.4萬人
久未公開露面的恒地(0012)主席李兆基,亦有份出席培華教育基金會成立35周年午餐會,指培華基金在過去35年資助670個教育項目,訓練7.4萬人,學員遍佈內地,當中不少成為內地政府的高級幹部和領導。此外,培華基金與多個機構達成300多項合作協議,令中西部900多萬學生受惠。李兆基不忘商人式幽默,形容基金會的工作「果真是回報高、收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