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於香港未見流行 市民仍需時間適應

撰文:馬健彰
出版:更新:

香港手機支付系統數目繁多,現時有13間公司擁有金管局發出的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當中包括不少「名牌」,例如Tap & Go、TNG、支付寶、Apple pay等。

不過,香港人對「電子支付」未見太大反應。其中是因為技術仍未普及,就連用於交通支付亦不常見。難以吸引市民從現有的八達通、信用卡及現金支付體系,再使用多一個支付工具。

與內地相比,更加是「差天共地」。聯合國年初發表報告指,支付寶連同微信支付,2016年的交易額一共錄2.9萬億美元(約22.62萬億港元),較2012年的810億美元(約6,318億港元)大增約35倍。但香港首季有關交易量卻不升反跌,只有13.56億宗,按季下跌3.7%,交易額294.33億元,按季亦跌1%。

支付寶的手機版出現,交易變得電子化,令內地減少偽鈔的問題。(資料圖片)

TNG創辦人:港人手持幾張信用卡 難說服轉用手機支付

TNG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江慶恩就認為,香港成熟的金融體系反而成為發展電子支付的絆腳石:「由於每個香港人手上都持有幾張信用卡,好難說服到他們轉用手機支付,因此成為最大障礙。」

他續指,信用卡固然方便,但有很大保安漏洞。「例如你去餐廳用信用卡結帳,收銀員在背後盜用信用卡也說不定,最終對商戶及用戶都沒有保障。」

TNG創辦人江慶恩承認,手機支付仍未算普及,香港人需要時間適應。(楊晴攝)

梁繼昌:政府應做好監管 並開放現有平台

手機支付未在香港普及,立法會會計界議員梁繼昌就認為政府的角色,在推廣上是非常重要。他指出,政府不必直接投錢落電子支付公司身上,但應該開放平台吸納電子支付公司落標。他舉例,政府可以在各大隧道收費亭招標,吸引電子支付公司在收費亭安裝自家收費機。

梁繼昌相信香港的獨特金融地位,有必要營運一個獨立電子支付系統,同時令內地及其他國家可以接納。他預計,市場日後自然會整合,出現寡頭壟斷的情況,但認為出現此情況亦不是壞事。只要政府做好監管角色,就有利整個支付市場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