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最大難題|馬斯克Elon Musk獲新稱號:美版王安石變法

撰文:格隆匯
出版:更新:

繼現實版鋼鐵俠、新時代魯迅後,馬斯克又獲得新稱號:美國版王安石。

當地時間11月13日,馬斯克提出一項激進的計劃:將美國現有的428個聯邦機構精簡至99個,並對政府部門進行大規模裁員,裁員率高達77%。力度之大,遠遠超過80年代初的中國。次日,“政府效率部”賬號發佈招聘啓事:

需要超高智商的小政府改革者,並願意每週工作80小時以上。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請將簡歷直接發送給本賬號,埃隆和維韋克將對前 1%的申請者進行審核。

結合看,裁撤冗餘的政府崗位,不僅僅是為了節省開支,更是為了引入新鮮血液,為接下來的改革創造條件。

特朗普想要美國再工業化,馬斯克想得更多,甚至想要推動第四次科技革命、實現自己的終極夢想。這些毫無疑問都極其難。但現在,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現實的困難

工業化難,再工業化同樣很難。不同於農業和服務業,工業從來都是人類社會最複雜的生產活動。絕對不是招人、建廠房,然後就能開工那麼簡單。

客觀來看,已經事實上去工業化的美國,想要重新工業化、乃至重建世界工廠,至少有四個直接難題:

1. 勞動力

截至今年6月,美國勞動人口數量為1.68億人,實際被僱傭人數遠小於這個數字。其中80%從事服務業,第二產業僱傭人數長期維持在一千萬左右。作為對比,中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高達2.1億……

在生產力沒有巨大飛躍的情況下,以目前的勞動力規模,美國想要重建世界非常困難。

2. 產業鏈

美國雖然掌握了全球大多數尖端科技,但實用技術卻是短板。去工業化半個世紀至今,大量基礎產業鏈丟失。666個工業小類、41個工業大類,能獨立自主的不到5%。

以工業原料為例。美國並不缺礦,但很缺加工類的產業;而中國佔全球最工業原料市場份額超過40%。一旦重新發展製造業,又限制進口中國商品,到時這個難題怎麼解決。

雖然可以在別處市場另外扶持加工業,但必然需要付出時間和更高的金錢成本。

3. 能源

或者更具體一點,電力供應怎麼解決?2023年,美國總髮電量約4.49萬億度,工業用電量約1.01萬億度,佔比不到23%。

1萬億度工業用電,看似龐大,但從90年代到現在都幾乎沒有變化,明顯反映了美國去工業化的現象。作為對比,中國2023年總髮電量約8.8萬億度,工業用電量超過6萬億度,佔比約68%。

如果把中國的用電結構作為“世界工廠”的標準,那麼美國的總髮電量大概應為3.48÷0.32=10.875萬億度。

即便把標準再放低一點,也意味着電力生產翻一倍。再看下圖,現存美國電力系統的價值規模……毫無疑問,這是個超級大工程,不僅需要耗費數以萬億級計的資金,更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

4. 物流

水路方面,目前全球前十大港口,美國一個也沒有。最大的港口紐約港,吞吐量雖然高達6億噸,但與現有的巨港相比,相距仍然巨大。陸路方面,稍微好一些,長達40萬公里的鐵路只是老舊,並沒有完全荒廢。

無論如何,攻克這些難題又需要耗費大量金錢和時間。2021年,拜登曾發起1萬億美元基建投資計劃,其中用於港口、鐵路、公路的不足20%,可以説是杯水車薪。

上面所列舉的,並不全面。但僅僅只看這些,特朗普要推動製造業迴流,乃至讓美國重新成為世界工廠、實現再次偉大,所需要耗費的成本,也將是個天文數字。

尤其是,想要在任期內的短短數年實現目標,幾乎不可能。除非從根本改寫上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工業邏輯,生產效率、財富創造再次出現十倍、甚至數十倍進化……

工業的巔峯

在中國之前,歷史上沒有爭議的世界工廠只有兩個,英國和美國。雖然都被稱作“世界工廠”,三者有相似性,但更有本質的區別。

最關鍵的,首先就是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不同;其次,發展路徑也截然不同。英國能夠成為世界工廠,源於第一次能源革命。蒸汽機使工廠擺脱對人力、畜力的依賴。

1760-1860年,英國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0倍,以2%的人口貢獻了世界一半工業生產。巔峯時期,英國工廠生產了全世界約三分之二的煤、七分之五的鋼、50%的鐵、50%的棉布、和40%的金屬器件……總工業產值佔全世界比重高達51%。

到18世紀中葉,英國本土已經高度工業化,人均收入飆升的同時、生產成本也冠絕全球。

當時,有能承接產業鏈的地方,只有長期作為英國商品傾銷地、有一定工業底子的北美大陸。極度渴望財富的美利堅,抓住了機遇,大量配套產業和技術人員被打包輸送到這裏。

歷史上第一次產業轉移開始了

作為英國產業鏈下游的加工廠,美國製造業開始崛起,並很快迎來質變。

美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源於第二次能源革命。

電力為主、燃氣為輔

繼德國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愛迪生首先將自激式發電機應用於照明、併發明瞭白熾電燈泡,將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力延長至夜晚。

僅僅幾年後,特斯拉發明交流發電機,功率大、且極大降低發電的成本,為工業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杜裏埃兄弟發明汽車、福特發明汽車生產流水線、萊特兄弟發明憑藉內燃機發明飛機……

眾多新技術雨後春筍般出現,使得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國家。

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首次超越英國,成為第二個世界工廠,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30%;1945年,佔比達到最高峯56%。

這一地位,維持了長達116年之久。直到2011年,美國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才被中國反超。

很明顯,英美成為世界工廠的動力源泉,都是作為能源革命引領者、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的自然結果。

中國工業產能的崛起,則主要靠龐大的勞動力堆,與前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並不能稱為“世界工廠”,更準確的稱呼是“世界加工廠”。

所以,現在很多人、包括很多專家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為前提,討論美國再工業化的種種困難,包括上文列舉的那些難點……

實際上,是在討論美國成為“世界加工廠”,非常困難。某種程度上,這是陷入了邏輯誤區。

特朗普所謂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應該説的是讓美國再次成為世界工廠,而不是成為世界加工廠。

嚴格意義上,如果中國不算第三個“世界工廠”。那也就是説,近十餘年,世界工廠這個席位實際上是由全球各國合作擔任的。

此時,美國想要重建世界工廠地位,究竟是迴歸曾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第二任世界工廠,還是新建第三任世界工廠、並繼續由自己擔任?

這才是當下這個時代,最關鍵的變量。如果是前者,所面臨的問題就如第一部分所説,主要方向是恢復曾經的生產力,困難的點基本圍繞錢、能源和人力這幾個方面。

如果是後者,就意味着在能源或生產效率上做出巨大突破,那前者的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目前的情況,大概處於兩者之間。

美國總統大選2024: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10月27日在紐約出席拉票活動(Reuters)

尾聲

歷史上有三次科技革命,卻只有兩次能源革命。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日本作為美國產業鏈的承接地、同時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工業能力雖然一度輝煌,卻最終無法成為第三個世界工廠。

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生產力並沒有質的飛躍。之後的四小龍、中國大陸、乃至現在的東南亞,總體上看都是在複製日本的劇本、而不是英美的路徑。

而此時的美國工業,按照過去幾十年的邏輯來看,要回歸到第二個世界工廠的位置,確實只有大搞基建、讓產業鏈大量回流,就行了。

特朗普自己也承諾:等我回到白宮,會立刻簽署法案,批准在美國本土開採石油!但最大的變化,在於馬斯克突然成為新政府的關鍵人物。

馬斯克的最終目標,不是成為政客,而是需要足夠的工業力量,支持自己的太空事業。從難到易,至少有三種猜想:

1.能源革命,目前最可靠的還是可控核聚變,但距離實用還是遙遙無期。

2.最底層的東西暫時還無法改變,但依然可以如第三次科技革命那樣,進行生產關係的變革——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工業4.0。雖然無法實現生產力飛躍,但依然可以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降低對人力的依賴,解決美國再工業化最迫在眉睫的人力和資金問題。

3.再不濟,按照特斯拉模式,比如瘋狂裁減人員,也可以將現有理論上的效率最大化。

(具體説起來,挺複雜的。關於這塊,另起一篇文章再深入聊。)

分別對應三種結果:

美國繼續引領新時代,成為第三代世界工廠;

恢復曾經第二任世界工廠的輝煌;

製造業迴流、解決社會矛盾,但未能恢復世界工廠地位。

關鍵看馬斯克願意為了夢想付出多少,以及能創造多大的奇蹟吧。

當然,還有第四種結果:以上三者皆不成。

你不得不承認,此時此刻,他才是全世界最關鍵的那個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