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潮旗下醫院申上市 眼科界「星球人」收入歸功三大支柱
名醫有價,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星球醫生」﹙編按﹕一星期賺「一球」的醫生﹚的收入又可以抵抗多少「地心吸力」,卻鮮有人言。
由本港眼科名醫林順潮成立的希瑪眼科醫療控股昨日﹙20日﹚申請主板上市,初步招股文件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答案。原來,林順潮去年為希瑪帶來多達8,156萬元的收入,大約是特首林鄭月娥年薪﹙約499.8萬元﹚的16倍!能夠如此吸金,大抵可歸功於三大支柱。
支柱一、「生招牌」林順潮
希瑪生意不絕,與林順潮亮麗的行醫往績有莫大關係。資料顯示,現年57歲的林順潮,於1984年取得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自1990年起成為英國皇家眼科醫學院士,30多年行醫經驗,有過不少「響朵」之作。例如,早年有港人被變形蟲入侵眼睛,林順潮成功替其完成手術治療,成為香港首宗成功案例,後來又執行的眼眶神經鞘纖維水囊切除手術,更是全球首個成功個案。講到港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替慘遭挖去雙目的內地男童小斌斌,免費移植義眼的手術。
有成績又有慈善往跡,林順潮自然成為希瑪的生招牌。希瑪在上市文件明言,集團目前有8名香港眼科醫生及逾20位中國醫生,但假如沒有了林順潮的領導和服務,未必可以找到或請到另一位與林順潮同級的醫生,指「可能無人能輕易取代其位置」。
支柱二、私營眼科規模龐大
此外,客觀環境是,中、港私兩地的私營眼科市場規模確實龐大。以本港市場為例,有報告指2016年的規模已升至34.6億元,過去5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是5.4%。以私營眼科市場計,希瑪去年的市場份額為4.7%,已在業內穩坐第二把交椅,全年利潤接近4,689萬元,純利率達到18.9%。
至於瑪希另一個戰場中國內地,整體私營眼科服務市場在2016年的收入規模更高達141億元人民幣。
支柱三、行業門檻高
眼科行業門檻高,也是希瑪生意吃香的重要支柱。上市文件顯示,本港只得兩間綜合醫療機構,可以提供藥學和6年制醫學課程,專科醫生培訓僅可由醫管局在醫院提供。眼科實習生若要成為合資格的眼科醫生,通常須通過1年的註冊前實習,及至少6年受督導的專科醫生培訓。學成的期間長,實習職位亦見緊張,每年獲准接受眼科專業培訓的實習生人數,通常只有15人。
本地眼科醫生的供應有限,需求卻有爆炸性增長的跡象。據希瑪2016年的香港區營業數據,就診人次按年急增37.8%至32,873宗,手術次數亦按年顯著上升近兩成至3,062宗,令希瑪有牙力上調手術費,本地每宗手術平均費用同比升7.1%至35,141元。
去年薪酬663萬元
瑪希生意興隆,林順潮貴為公司大股東,收入自然不菲。不過,有別與醫生與醫院按比例攤分收入的做法,招股文件顯示,林順潮沒有與公司分享其提供服務所產生的淨收益,反而只是訂立董事服務合約,收取固定董事薪酬。
去年,林順潮便收取了高達663.6萬元的酬金,雖然與其為公司帶來的逾8,000萬元收入少了一大截,但已足以撼贏特首林鄭月薪的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