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令CPI兩極化 貴價無人買 平貨爭崩頭|伽羅華
今年上半年「國家隊」增持了3,000億元A股ETF,在頭五大A股ETF中,中央匯金已買入4,334億元,至今相信已持貨超過5,000億元,但國家隊托市如掟錢入大海,A股同期下跌超過9%,近日滬綜指再度上演2,700點保衛戰。
A股再度走進ICU,與中國最新經濟數據乏善可陳不無關係。中央政府一直將經濟困境歸咎於居民信心不足、預期偏弱、以及有效內需不足等因素,但在刺激經濟措施方面,只是繼續通過投資基建來刷GDP數據,沒有從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對症下藥。
事實上,不少中外知名經濟學家都指出,若要提升消費信心,倒不如直接派現金更為立竿見影,而且在已推出的措施中,不是缺乏可操作性,便是政策力度有限,令刺激經濟的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提升消費信心 派現金效果最直接
以家電「舊換新」政策為例,實際補貼不多,在家庭收入普遍捉襟見肘之下,要吸引居民棄用完好的、並以九折換購新家電,市場反應一般自是意料之內。
另一個政策力度不足的例子,是今年初中央為地方政府建立總值5,8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房地產救市資金,原指望地方政府和企業參與,再帶動數千億元銀行信貸加入,對於10萬億級別的房市而言,救助資金本身就如杯水車薪。令情況更差的是,在房市持續不景氣,基金迄今只動用了8%,計劃受地方冷待,主要是地方財政已經緊絀,企業亦基於投資風險過大不敢參與,導致以百萬計單位的保交樓計劃難以順利進行。
內需不足,立竿見影的是通縮風險趨高,而通縮現象隱約已持續一年。隨着去年底政府要求全民唱好「經濟光明論」,通縮一詞成為官方忌諱,中國人民銀行在其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亦屢次貶低通縮風險的影響。
易綱坦言需應對通縮壓力
不過,人行前行長易綱於9月6日在外灘金融峰會首度承認,中國正面臨內需疲軟的問題,應專注對抗通縮壓力,強調政府官員必須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支持性的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成長。易綱稱,由於價格下跌,導致消費者延後購買,擔心通縮可能對經濟造成壓力,但他也補充,中國經濟正在復甦,只是步伐相對緩慢。
內地官員退任後一般很少議政,說實話更是少見,易綱強調要對抗通縮壓力,雖然未直接承認通縮,但已經凸顯中國經濟增長正面對沉重壓力。
何謂通縮?一般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國統局剛公布的8月份CPI年增0.6%,連續第7個月輕微正增長,也接近通縮邊緣。正如易綱所言,消費者支出減少,可能因預期價格較低而推遲購買,但更大可能是,中國經濟已出現強烈的衰退徵兆,經過三年清零政策及房市崩圍所折騰,對前景信心不足而只願低消費,意味通縮已經成為結構性現象。
事實上,近月CPI也描繪了這個兩極化現象。受到夏季高溫及局部強降雨天氣等因素影響,食品價格對8月份CPI貢獻高達0.51個百分點,反映生活必需品中食品正大幅漲價。其中,鮮菜價格年增18.1%,豬肉價格年增16.1%。然而,非食品價格只貢獻0.13個百分點,非生活必需品的通縮風險非常明顯,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長期錄得負數亦反映產能過剩的問題。
方便麵、榨菜和可樂近月大漲價
對內地基層居民來說,生活必需品漲價對他們影響最大,消費降級現象亦最明顯,近月被稱為窮鬼三件套「方便麵、榨菜和可樂」集體漲價。例如,300毫升的可樂價從2元漲到2.5元,500毫升的可樂則從3元調整為3.5元,加幅分別為25%及16.7%,一包小超市裏常見的70克裝烏江榨菜賣3元,2018年這類泡麵最佳搭檔只售2元,這些曾經是基層生活的良伴,因為消費降級令市場需求大增,原本平價貨卻有加價壓力,結果基層市民真的有機會吃不起。
面對降級消費情況普及,專攻下沉市場的拼多多曾經獲得不少甜頭,市值直迫電商一哥阿里巴巴的2,038億美元,但8月下旬拼多多股價在兩三日間由140美元暴跌至90美元,跌幅達三成多,市值跌至1,320億美元。拼多多管理層在二季度財報發布會上傳達了對前景的擔憂,預計公司長期增長和利潤率將下降,而且需要加大支出以捍衛市場份額。
過去五年,即使內地經濟受疫情、房市低迷、地方債務高企等陰霾影響,拼多多仍被視為電商界的奇葩,股價上升了171%,但隨着內卷情況愈趨嚴重,使用低價強攻下沉市場已經不那麼湊效了。
上半年賣家當收入大增
如果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經濟,地方財政入不敷支更是個大隱憂。中國財政部於上周一(9日)發表7月及今年上半年各省收支數據,半年間全國財赤達5.7萬億元,全國只有上海錄得約700億元,連經濟最具活力的廣東省亦錄得財赤2,129億元,以往廣東省的財力盈餘可以養多達8個省,現在全年財赤有機會4,000多億元,已經自顧不遐。
香港財政亦好不到那裏,今個財政年度頭四個月錄得1,354億港元赤字,美國9月減息雖然已是板上釘釘,但普遍對香港樓市不寄與厚望,因為未來賣地收入對香港財政幫助實在有限。
8月底重慶市璧山區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引發其他省市爭相響應。在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中,非稅收收入21,83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7%,這些收入正包括出售國有資產、賣地、罰款等,賣家當運動已經漫延至全國,一向緊跟中央的香港是否需要成立「砸鍋賣鐵」工作專班,研究出售政府資產的可行方案呢?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