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十字路口 會下猛藥提振內需?|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上周五(1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第5次全體會議時稱,中國將研究提高農村和城市地區家庭收入的措施,並將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適當的支持,要更加有力擴大內需,以提振消費為重點,針對性採取措施暢通經濟循環促消費。

這番言論與他今年6月25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吹噓中國經濟良好完全是兩碼子事,李強當時提到,若中國經濟有問題,也是世界經濟面臨增長困境,以及受西方對華經濟政策所限,在回應論壇主席提問時,他說「中國經濟不能下猛藥,可能弊大於利」,最終這篇報道遭到下架。

何謂刺激力度不能過大?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格魯格曼早前指出,中國經濟問題根源是內需不足和投資機會匱乏,但基於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意識形態偏好,政府不願以真金白銀來刺激消費,反而以舉國體制之力谷盡產能,企圖透過出口擺脫困境。然而,中國出口幾乎受到非洲以外的大多數國家重徵關稅,部分中國倚賴出口的企業需要將生產線轉移至東盟。

過去一年多,內地推出多項措施刺激消費。

政府刺激消費 沒出真金白銀

過去一年多,中國政府為推動經濟增長推出了許多刺激消費的措施,從取消各種購房限制到提供低利率房屋貸款,又改革農村宅基地誘使農民進城購房,希望盤活房市。在刺激居民消費方面從提供電動汽車優惠到推動家電「以舊換新」,甚至挨家逐戶調查家電使用年限,但這些強制消費的措施都有共通點,就是政府不出分毫,只是透支居民未來數年的消費額度,而這些措施迄今未出現預期的效果。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最近在一次公開演說中呼籲改變「重投資、輕消費」的政策理念,敦促北京加強刺激消費力度,其中包括「讓農民工在城市落戶」和「直接給老百姓派錢」。

不知是否有回應上述訴求的關係,李強今次在刺激經濟的政策框架上似乎一改以往論調,著墨更多居民消費的催谷。

在眾多貼近民生的經濟指標中,房價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近月香港房價跌至2016年水平,全港市民持有的物業市值由高位蒸發了2.2萬億元,商廈市場更是哀鴻遍野,中環中心最新成交價劈至每呎萬三元,不少資深投資者要輸大半身家,相信災情連原業主長實主席李澤鉅也始料不及,他說「我不敢賭香港市場太差,過去歷史話我們知,邊個賭香港長期差都錯。」任何正常人都知他話中有話。

內地7月新建住宅價格跌4.9%。

房價是最重要經濟指標之一

香港房市進入冰河期,內地房市亦難兄難弟。《路透》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出,7月份新房價格按年下降4.9%,為2015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跌幅超過6月份4.5%的跌幅,而且新房價格已經連續13個月錄得按年跌幅。

人行曾經進行調查,住房佔中國居民資產約60%,金融資產如股票約20%,A股年年都在3000點上演保衛戰,暫且不計它價值變化,只看房市價量齊跌,已經拖累居民持有房產價值的持續縮水。

人行報告如是說:「當居民收入和財富水準下降削弱居民消費能力、購買力,恐怕造成更廣泛的負面影響。居民購買力受到制約後,其在進行消費決策時趨於謹慎、保守,消費意願也降低;總需求下降將降低企業生產活動水準,導致勞工就業機會減少,構成惡性循環。」

日本大阪旅遊熱點道頓堀街頭。(Getty)

陸挺:中國經濟困境或較日本90年代更差

中國房市低迷對經濟的衝擊,不少經濟學家將之與日本90年代的資產泡決爆破相提並論。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上周三(14日)則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環境,比當時日本「也許是更加困難的」。

他說中國的房地產如果有泡沫,如今的跌市不僅出現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市況更差,這與90年代的日本並不一樣,當時日本商業地產是經濟爆破的震央,中國在商住兩方面都出問題,但住宅問題更為嚴重。

對於如何解決中國房地產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向中國政府建議,在未來4年內以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5.5%的巨額資金收購未售出和未完工住房,所有費用均由中央政府舉債支付,但這個藥方已遭到中方拒絕,認為如此大規模地提供政府支持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可能導致外界預期政府未來也會出手救助,從而引發道德風險的市場危機。

上月中舉行的三中全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為題,雖然涉及300項舉措,但未能對支持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房地產、出口和投資有太大的提振效果,於是近日傳出黨內老同志建議回歸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同時要緩和中西方緊張的關係,例如在俄烏戰爭上偏向更中立的立場,這些轉變值得關注。

中俄關係: The Russian national flag flies in front of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before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Russian Prime Minister Mikhail Mishustin in Beijing, China, May 24, 2023. (Reuters)

傳中俄貿易以物易物 支付轉入地下

中國軍援俄羅斯的舉措,一直受到歐美國家的警告,並且將針對中資銀行作出二級制裁拿來作外交談判籌碼,今年中內地大型國有銀行早已暫停處理俄羅斯的人民幣匯款,近月很多中小行加入拒絕處理中俄貿易貨款的行列。據悉,為避免遭到制裁,中俄貿易活動已轉入地下,而且參與的都是活躍中俄邊境的小型銀行。

上周初《路透》一篇引述消息的獨家報道,披露中俄可能會開始實施以物易物(barter trade),預計最早今年秋季達成涉及農業的交易,未來可以擴大至其他商品,其中構想是從俄羅斯出口金屬以換取中國的機器,希望為受制裁商品和民用商品的支付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正因為中俄貿易受到制肘,近日俄羅斯從中國進口軍需物資遇上瓶頸,嚴重影響俄軍對烏克蘭的攻擊計劃,烏克蘭近日將戰線帶入俄羅斯境內的庫爾斯克州,大大打亂俄軍的軍事部署,看來缺乏中方支援,俄烏戰況有可能很快明朗化。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