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精神 有人嗤之以鼻? 想成事就不要放過自己|知薇
最近巴黎奧運佔據了大部分媒體的注意力,除了賽事比分獎牌榜,也充分報道各選手的訪問評論。
知薇讀到德國跳水運動員巴塞爾,評論中國男子組合練俊傑和楊昊,以490分穩拿雙人10米跳臺金牌時(巴塞爾的組合只排第7),他說:「中國運動員住集體宿舍,3年見不到家人,每天12小時訓練,除了跳水什麽都不懂,沒有私人生活。而我們會和女友出去,吃冰淇淋、看展覽、見家人。」好像覺得中國運動員慘。他繼續反思問道:「難道這就是他們成為世界頂級的原因嗎?你希望過這樣的生活嗎?你願意為了金牌去嘗試那樣嗎?」聽上去仿佛很有思辨能力。他繼續說明:「在德國,拿一塊金牌獎金只有2萬歐(折合港幣17萬),值得我把整個人生都搭上去?對我來說,錢沒有那麽重要。」似乎還有很清晰的策略和人生觀。
在知薇看來,雖然尊重這位仁兄表達的權利,但絕不敢茍同他的觀點。奧林匹克精神本來就是「更高、更快、更強」,若沒有各國一代代運動員不斷刻苦訓練、不懈挑戰極限、和持續尋找突破,我們怎會不停見證新的世界記錄,不停對人類極限刷新認知?這些成就、進步和可能性,帶入每個領域和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極有借鑒和啟發意義的。
人生掐頭去尾,有生產力的時段大約40年,但成事的高峰段或許只不過10-20年,而運動員出成績的最佳年份或更短(5-10年)。若用自己最黃金的歲月,集中精力訓練參賽,突破自己、拿到世界級名次、甚至打破紀錄,這不挺值得和有意義嗎?至於拍拖和吃冰淇淋,之後的年歲大把時間,慢慢來;更何況,不成事,只能冰淇淋;成了事,能吃米芝蓮。
我們普通人,要成就事情,道理一樣。
一、要把握最合適的window (窗口期)。比如考證,過了30歲,就沒有讀書時或剛工作時那麽容易,無論記憶力、體力還是專註度都跟不上;
二、要有拋下一切的勇氣和能力。對自己想達成的事,在心流狀態裏,去學習訓練規劃和執行,才容易成就;心散或貪心,都不可;
三、要不放過自己。一件事,沒做到一定的顆粒度,始終有瑕疵,問自己能否從1到0.1、從0.1到0.01,甚至0.001的細致,這也正是吃瓜群眾和武林高手的又細微又巨大的差別。
最後,想對德國的巴塞爾小哥說,人生的收獲都是換來的,沒有舍就沒有得。我們那些在最美好的年紀,把時間和自己完全交出來,為夢想而戰的健兒們,在不遠的將來,自然有美好的前路在等待他們。視野、拍拖、吃冰淇淋、看展覽、見家人,啥也不會耽誤,只會更高、更快、更強。
見慣京城春秋,經歷英倫風雨,安住香江之港。思考金融現象,分析職場百態,探究健康秘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