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250呎舊樓建新婚小天地平是前提 公平瓜分空間依然遇崩潰位

撰文:梁苡珊
出版:更新:

香港好逼,太有限的空間像強迫著人們,改變幸福的定義。在「有樓有高潮」以外,其實還有更多的戀人們,以愛情的甘甜蓋過現實的苦澀,能力所及的空間中,建構出只屬於兩個人的幸福感。

「本來我哋係想以木色為主,但市面上嘅木色傢俬有啲貴,反而白色平啲,所以最後間屋就變咗白色為主。」德如是說。居住舊式單幢大廈的他,採訪當日站在大廈鐵閘外等,就怕我們走過頭。

睡房內放了兩人的結婚相。(黃寶瑩攝)

走上梯級,如同其他舊式洋樓的客𨋢,打開那略有歷史的實木大門,這個白色為基調的地方,是德與Megan的家。同月同生的二人交往至今五年多,兩年前結婚,搬到這一房一廳、250呎的單位。求婚那年,他只有22歲,算是早婚的一群。

「成間屋我哋最滿意又係兩個人構思嘅就係呢個工作間,我哋都重視工作。」把廳劃成一半,近窗那邊釘了層板,排滿文件;掛牆電腦與其他雜物同享這空間。廳的另一邊是張兩人用的沙發、廚房放不下的雪櫃,及一星期都開不到一次的掛牆電視。

「平時做嘢佢(德)會用書枱嘅電腦,我就會坐喺沙發用手提電腦做,依家仲多咗時間一齊做功課。」約一年前,他們報讀了同一個兼讀學士課程,最近剛好有份功課是問:What is happiness?(幸福是什麼?)工作與功課外,同為社工的他們閒時也會坐在沙發聊天。

工作間旁,有一高及天花的六層書櫃,放滿社會學相關的書。「屋入面嘅嘢好平衡,書櫃頭三層係佢(德)嘅,之後三層係我嘅。」書櫃平分,衣櫃如是,一人一層。她習慣整齊,每件衫都要摺好,一件疊一件;他隨意就好,洗過的衣服亂中有序放在椅上,時候到了,一次過堆回衣櫃。

「開頭我都會幫佢摺,但後來真係太攰,就無再幫佢摺,因為佢連放入衣櫃都懶。」整齊的人,打開衣櫃驚見排山倒海的衣服迎面以來,有點崩潰;多見兩次,冷靜接住,塞回衣櫃,馬上關門。

有限空間,共享是常識吧,忍讓與適應成了生存必須。

(黃寶瑩攝)

「當時搬入嚟,係想試吓一齊住。有時聽朋友講,結婚之後先一齊住,咁就結婚之後先開始個適應期,但同時又會有太多嘢要處理,咁不如早少少同居。」兩人相識自求學時期,拍拖半年已有結婚打算,彼此都認定對方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人。

既然如此,早點熟習大家的模式,也算是婚前的最後一個考驗。當部份人覺得長旅行也可見端倪時,他們倒認為全天侯的生活與有限期的旅行是截然不同的事。「拍拖同結婚嘅分別在於一唔一齊住,可唔可以一齊建立一個共同嘅生活模式。如果搵唔到地方,真係會唔結婚,真係租唔起其他地方,咪租劏房囉。」

對他們而言,婚姻是對雙方的承諾,也是一同生活的起點。本來獨立的二人,由各自的生活習慣,以磨合與衝突作代價,漸化成有共同的生活模式,那才是婚姻的真諦。不再是拍拖回家後就打回原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真正有個,僅屬於二人的居住,各自外出,一同歸來,被共同生活的氣息薰染。

有家的幸福是,即使忙得沒空同枱食飯,也有個人會煮好早餐等你起身翻熱吃;抑或那天,你比她早出門時,她也會半夢半醒地提你喝包奶才出門。「有個空間、有個屋企都係必要,一定要有瓦遮頭,咁先會令大家嘅關係建立到多安全感,係兩個人在同一空間相處的安全感。」在人們建立空間的同時,空間不動聲息地改變人的心,施以回饋,把安全感與幸福滲透人心。

躺在床上各自玩電話,她最愛看恐怖片跟擠暗瘡片。(黃寶瑩攝)

「可能真係衝突多咗,但關係好要有衝突又係真,因為衝突你先會知大家有咩唔鍾意。咁當然係要事後大家拎出嚟傾,大家先知道有咩位係都改到,有咩位係改唔到,但至少大家可以遷就或者包容。」他愛隨意擺放,她要整齊;他洗碗的「乾淨」是有泡又有餸漬,廚房自此就成了真正乾淨的她的專屬位置;她從小習慣睡會把拖鞋放好在門口位置,他一貫隨便擺放,即便午夜他上廁所,她也堅持幫他放好。同一屋簷下,要磨合多到數不完,然而這又是種別的幸福。

「幸福感係來自內在,都講求兩個人嘅關係,人生已經去到結婚嘅階段,又遇到一個好好嘅照顧者,可以話係後顧無憂,好多嘢我都好安然、好放心。生活被滿足就係幸福」他最理想的生活是有她的存在,空間成就了幸福,或許未到想像中大,但也無阻幸福感。大小沒差,重要的是有個特定位置,讓他們的幸福感建立於上。

「讀完書,會租返大少少嘅單位,同可能會諗買樓,雖然唔係必然。當然可能係呢個制度令我哋無呢個必然要求。」

《女生》總在你身邊,請立即下載《香港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