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愛上仇敵偷偷感受他的氣息 唯一的交流:永別了
《沉静如海》--一個關於納粹德國上尉與法國少女的「愛情」故事。
說是愛情故事,其實不太正確。由始至終,他們都不曾對話,只靠音樂、眼神和肢體語言溝通。筆者尤其鍾愛文戲為主的戰爭片,心理刻劃比起槍林彈雨更來得震撼。100分鐘裡,沉默卻不沉悶。如海般的沉靜,或許只是暴風雨的前夕。
電影原身是一部寫於1941年夏天的法國小說《Le Silence de la mer》,曾被法國著名導演Jean-Pierre Melville於1949年拍成電影,2004年法國翻拍彩色的新版本。故事發生於1941年,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小鎮,大宅裡住著一個老人和他教鋼琴的孫女Jeanne Larosière。一天,德國上尉Werner von Ebrennac被安排入住。這位帥氣的青年有別於一般軍人予人粗野且霸道的印象,他卻是如此的彬彬有禮、溫柔。每晚,他都走到兩爺孫取暖的大廳內,高談闊論天氣、文學和音樂,說實在只是不停自言自語。因為兩爺孫唯一表達不滿的途徑,就是以沉默來應對。
「有些人入伍,是出於自願,或是因為家族傳統。我們都是沒有選擇的。」
對立不是個人的選擇
亂世中的愛情,只是包裝,藏著的是德法之間的矛盾,是民族尊嚴與人性內心的交戰。這類描寫戰爭與人性的電影有很多,《穿條紋衣的男孩》、《伴諜同盟》、《JSA安全地帶》⋯⋯當然,處理手法亦有高低之分。《沉静如海》卻是筆者甚為欣賞的一套。每個晚上,老人坐在大廳看報紙,少女則在彈琴、聊逸事。但當聽到Werner的腳步聲,他們都會停下來,轉成「憤世嫉俗」的模式。仇視、不發一語,儘管Werner是個和平又自律的文藝青年,眉目之間的交流,不難看出爺孫倆欲言又止的神態。明知沒有捧場的觀眾,Werner還是不嫌其煩地說聲「祝你們晚安。」而換來的,就是老人待他離開後的一句:「這夜又是長長的獨白。」
容讓筆者打個岔,雖不盡相同,可想起從前跟友人提及有關中港矛盾的問題。為何港人總是對內地人存有偏見?是討厭政權還是人民?「前者吧?後者的文化修養還是不敢恭維。」先不評論他的以偏概全,大抵是被太多「口音不純正」、「搶資源」等報導所影響。後者的品德形成,或多或少受前者所影響。然而,打從一開始,這不是我們能選擇的。正如故事中的Werner和Jeanne ,對立,也不是他們能選擇的。
【輕熟女看電影】天才寂寞 大提琴巨星迷惘失控要求姐姐分享丈夫
【輕熟女看電影】底層的她們自甘墮落?「你要堅強」比髒話更難聽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寧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隱藏在深處的。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
音樂,是戰爭中的灰色空間
電影開初,Jeanne拿著花到墓園拜祭早逝的雙親,近鏡父親碑上的年份1885-1918年,猜測是死於一戰。由此,Jeanne痛恨德國人和戰爭亦順理成章。也對,有誰不討厭戰爭?相信Werner如是,他本來是音樂人,卻被徵召當上軍人。樂曲與槍聲混雜,柔和卻刺耳,動人而膽顫。堅持己見的Jeanne,起初寧願走到起水泡,也不願坐Werner的車回家。可漸漸,似乎音樂打破了兩人之間的矛盾和隔膜。巴赫的樂章成為他們的語言,傳情達意,甚至用一曲拯救了Werner的生命。想起《鋼琴戰曲》中的鋼琴家Szpilman,也是靠著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而避過一劫。
生於亂世之中,每個人都要靠邊站 ,奮力把槍頭指向對立面。儘管間諜,只不過是倖存於兩者間的孤人。當世間萬物都被戰爭所耗盡,唯獨看似無用武之地的藝術,在半點灰色空間中苟延殘喘。
「我很高興能遇到一位有尊嚴的老人,還有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
忠於國家還是忠於情感?
如何在沉靜中呈現男女主角的內心糾葛?片中有兩場極為深刻,其中是一幕是Werner在彈琴,Jeanne背對著他。她明明想轉頭偷看他英氣的側臉,內心的悸動快要按捺不住。此時,琴音停下,Werner緩緩走近,把手輕放在她的肩膀上,溫柔地說一句:「祝妳聖誕快樂。」二人的關係似乎走近一步,無聲仿有聲。
抑壓最深處的掙扎,沉默,彷彿保留著最後一點被侵略者的尊嚴。在他出門後,她偷偷翻開他的信,睡到他的床上,嗅著他殘留的氣息,感受著那餘溫和他壓下去的凹陷位。不為人知的春心蕩漾,突然被他的腳步聲所打斷。Jeanne逃回房間之際,不慎把他的信碰跌了。他發現了這一切,當他說:「我想跟妳談談」,然而她又跑走了。要是妳,妳會選擇忠於國家,還是忠於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永別了。」
臨別之際,她泣不成聲地說出這句。是第一句,也是最後一句。
故事的結局,Jeanne在窗外放下一盆白色天竺葵,意味她已投身革命之中。國家與愛情之間,她已經作出了抉擇。
【輕熟女看電影】能抓回曾經錯失了的戀愛 是幸運還是夢幻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