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搭飛機最憎與小孩同坐?別嫌父母不懂教 有些事旁人也可幫忙
疫情憋了三年,今年暑假異常火爆,大家都卯足了勁兒報復性出遊。隨着出遊人數增多,網上也接連爆出因孩子吵鬧而引發周圍人與家長衝突的事件。説實話,關於幼兒在公共場合哭鬧而引發矛盾的事,屢見不鮮。
很多人一提到這個話題,都有話要説,有槽要吐。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討厭小孩竟然成了一股風氣。前段時間,韓國多場所設置「NO KIDS」(禁止兒童入內)。後有8個月大的孩子在高鐵上發出聲音,被請到售貨車廂。
更不要説短視頻平台,關於熊孩子的吐糟根本就沒斷過,「無兒童餐廳」、「無兒童車廂」時不時也會被提起。
雖然也能看到一些為孩子説話的評論:
.「無差別討厭小孩是一種歧視」
.「應該對兒童多包容」
.「但這畢竟是少數」
大部分高讚的評論,都在聲討吵鬧的孩子和父母。
這種發言,看得人背脊發涼。為甚麼人們會越來越討厭小孩?
Vol.1
現代社會節奏快,所有事情都講究一個效率。在緊張的社會氛圍下,每個人的神經都是時刻緊繃的。
一方面,人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關注個人權利,出門在外不想被陌生人打擾已變成常態。
一方面,家長想帶孩子出門看看、拓寬眼界,帶娃出門越來越普遍。但社會人群的包容性越來越低,讓幼童父母們帶孩子出門變得如履薄冰,生怕一個不夠盡責就成為了網曝中心的怪獸家長。
也許厭惡熊孩子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好好的一個孩子為甚麼就不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為甚麼父母就管教不了自己的小孩,沒法讓一個哭鬧的孩子立刻停下來?
嗯,怎麼説呢?
沒生孩子之前,理解不了;生了孩子之後,解釋不清。已育和未育,完全是2個物種。兩者之間好像出現了一道天塹。而矛盾的根源,其實就在於身份不同導致的認知不同。
年輕人會説「不聽話,就別帶出門嚯嚯別人呀?」,而為父母者會説「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誰又完全有錯呢?誰不希望出門能獲得一個更高質量的旅途空間呀。就算旁邊是我親生的,要是他倆一直哭鬧,我也吃不消,更何況,毫無關係的普通人了。
但説實話,當媽的都知道,帶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是一件特別不可控的事情。很多時候,即使你做了萬全準備,可能依舊沒辦法。就像年輕人想安靜舒適的出行,媽媽們也沒有不想體面面帶娃出門的。
對孩子的包容,只有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能懂,這大概是唯一的答案。
這個基本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所以大部分時候,真相就是相互忍讓——父母努力去控制孩子減少些打擾,其他乘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忍耐一會兒。
其實説起來,也不是多大個事兒。高鐵、餐廳、飛機,本身就是出行必經的公共場合,而不是圖書館那種對人群和喧鬧程度極高的私密場所。所有人在公共場所,本就是互相包容。
就像沒人説因為自己不想吸二手煙,就讓男人都禁止入內(只因男性抽煙者居多);也沒人因為自己不想誤踩狗屎,就讓全小區的狗都去死;沒人因為自己討厭噪音,就禁止所有施工停止;更沒人因為討厭香菜,就討厭所有種香菜的人啊。
抱怨一二、也就過去了。
相關文章:爸爸攜兩幼兒搭長途機 送小禮包予同機乘客 小字條更藏窩心訊息
Vol.2
但是,這幾年的「抱怨」,卻變了味了。
你可以不喜歡小孩,也可以討厭有的孩子,但不喜歡不代表讓他們都消失吧。
當公共場合整治熊孩子的帖子成了當代互聯網爽文,高鐵+孩子+不管教的父母,隨手一發就能觸發流量,這種流量密碼,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場聲討狂歡中。
社交媒體不斷把這種矛盾放大,每天一個恐娃小技巧,讓哪怕不討厭孩子的人,也會對孩子這種生物「望而生畏」。這就導致,大家對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小孩成了比公共場合抽煙、開外放、脱鞋的人更可怕的存在。好像孩子哭了、喊了就是錯誤。好像父母帶着幼童出現在公共場合就成了原罪。
有很多網友都表示,乘坐高鐵時經常聽到廣播裏提示,孩子哭鬧請帶到車廂連接處哄,以免打擾到其他乘客休息。所以,每次坐高鐵,車廂連接處,都是抱着孩子哄的中年父母。他們有座位不敢回,生怕被嫌棄。當然,我本身也是其中之一。
特別怕孩子吵鬧,幾個小時的車程,使出渾身解數安撫孩子,一旦有一星半點即將控制不住的苗頭,立馬帶離原座位。但有時候想想也憋屈。千兒八百買個「站」票,不僅不敢半聲抱怨,還得一路提心吊膽生怕遭人嫌。生而為媽,怎麼就這麼不配呢?
這種無視年齡和個體差異的「一視同仁」,又何嘗不是一種赤裸裸的歧視呢?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只有真做了家長,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那些哄不好孩子的家長,也不見得就是熊家長。相反,我見過的大部分家長都識時務的過分,他們會在孩子第一聲尖叫後立馬制止,會在孩子踢凳子之後立馬道歉,會在孩子控制不住大笑和哭鬧時第一時間胡蘿蔔加大棒。
有時候看着這些孩子也蠻可憐,人家是殺人了還是放火了,要被父母怒視要被其他乘客嫌棄?他們,不過就是也需要出個門而已。
從本質上來説,很多孩子,尤其是4歲以下的幼兒在公共場合的很多行為,都是生理表現,而非道德問題。有網友可能説,「孩子小就不要帶出門」、「有孩子就不要選擇公共交通,出門選私家車」,話外音就是小孩子就不該出現在公共交通。
但公共場合之所以具有公共性,就是在其對所有人平等開放,我們不能因為孩子處於弱勢群體,就剝奪、擠佔他們的需求和權利。對成年人的平等, 如果是以犧牲孩子的需求為條件,這又是哪種意義上的平等呢?我們可以批評某一種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但不能因此去拒絕整個群體。
相關文章:憂孩子半夜哭聲太吵 爸媽發揮創意 預先準備奇招與鄰居皆大歡喜
Vol.3
當然了,不是説,小孩子就管不得,説不得。我反而認為,孩子誰都可以管,誰都可以説。他們屬於父母,更屬於整個社會。
有次坐高鐵,有個孩子3歲左右,跟弟弟差不多,總是玩前面的小桌板,擰一下,桌板掉下來,震得前面的座位顫幾下;他又用力往上一抬,合起來擰一下,又震得前面的座位顫幾下。
又放下、又合起來。
前兩次,媽媽每次都提醒「輕點!打擾到前座了」。
記吃不記打的第三次,孩子又忘了,然後媽媽厲聲低喝「最後一次警告!你再這麼做,就把你帶離座位!」
我都要替這位媽媽頭大了,孩子確實不可能提醒完就永不再犯,換位思考,如果是DD,我大概也就是做到這樣了。
就在這個時候,前座那位女士,站起來走到那孩子面前蹲下:
「你是不是不想被帶去車廂連接處呀?你看桌板放下來的時候,你用另一隻手輕輕扶住了,直到它平了,就好啦;當你想收起來的時候,也用另一隻小手一直扶住了,直到它貼上座椅,你試一次?」
那孩子照做了一次,全程輕輕的,那位女士説,「你做的很好呀,真是個好孩子」。那孩子開心地笑了,那媽媽感激地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換做以前我只會忍,因為理解,所以忍耐。但是那次之後,除了忍,我也學會了伸出援手。
因為我突然想起,小時候我很多毛病的改正都來自周圍人、陌生人的提點。
小時候有次被我爸帶着去一個較高級的餐廳吃飯,大人們急着高聲寒暄,孩子們急着悶頭乾飯。我眼睛盯着一盤番茄燉牛腩轉了一圈又一圈,每次轉過來,就趕緊用筷子翻過來、又翻過去地扒拉塊牛肉吃。
然後,身邊有個阿姨輕聲説「你喜歡吃牛肉是嗎?我直接幫你盛一碗吧,肉都在下面,你用筷子翻,不好找。」
我頓時有點臉紅,因為突然想起平時父母説過「筷子不能亂翻菜」,但我從前沒吃過那菜,人小嘴饞,早就甩到腦後了。
這時,一小碗牛肉就盛好端到了我面前。
那位阿姨繼續説「遇到下一盤喜歡的菜,你也可以像這樣,一次性多盛些放盤子裏哦」。
這個餐桌禮儀,我銘記至今,每每想起那個阿姨,也是一股暖意。孩子不懂事,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全社會嫌棄,而是被全社會寬容和引導。很多人長大了,就忘了自己小時候也曾對大人粗暴地「別哭了,煩不煩!」而感到害怕和憤怒。
在「憑甚麼我要慣着你的孩子?」的評論下看到過一句回覆,我覺得也蠻有借鑑意義的:
因為你小時就是這樣,當時周圍的人都在包容你,現在你成年就應該償還。
孩子不是累贅,是未來。
他們不僅屬於某一個家庭,也屬於整個社會。
他們極具模仿性,會模仿父母,也會模仿周圍人。
如果父母焦慮的只想粗暴地鎮壓「閉嘴!小聲點」、「你玩那個幹嘛!」、「我管不了,你弄死他吧」,周圍的人也暴躁的只剩嫌棄「孩子真煩、小孩子就不該出門」……暴戾的大人只會衍生出更多暴躁的小孩。而一個經常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又如何學會理智和文明。
消除熊孩子的方法,除了父母的管教,還需要周圍的寬容。温柔也是需要擴散和傳遞的,大部分的孩子你以尊重的態度對他,他也會回以你配合。
家長確實需要管好自己的小孩,對他人造成的打擾要及時表達歉意,但兒童年齡不同,我們大家也要有不同的寬容度。不要説,我又不生小孩,憑什麼讓着他。因為這些小孩,不僅是小孩,還是未來的勞動者,你養老金的提供者,未來我們老了之後的服務者。
如果我們現在嫌棄「小孩子就不該出門」,若干年後,會不會也被嫌棄「人老了還出門添甚麼亂?」
現在友好對待他們,就是友好對待將來的自己。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生;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延伸閱讀:要旁人體諒之餘,當父母的其實也要懂得尊重才行!】
「快給我滾!」奀皮兄弟無禮趕走食客 被拍片公審孩子媽媽也回應
鄰居孩子每晚爆喊半小時 吵得事主睡不了 對方卻囂張回應不愧疚
【本文獲「CC爸媽」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