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堅持獨力照顧小孩?3位單親媽媽分享人工受孕、未婚產子感受
今年2月,四川省實行了新的《四川省生育登記服務管理辦法》,「生育登記」不再需要結婚證明,將生育與婚姻進一步解綁,輿論一時譁然。
事實上,近幾年裏,各地的生育政策都有鬆動。選擇單身生育的女性,也逐漸開始被人們看到。
一条找到了幾位在不同情況下,一個人完成懷孕生育過程的女性。有人是經過深思熟慮,高齡產下試管嬰兒;有人是獨立孕育、撫養了龍鳳胎,辛苦和快樂都是雙份;有人是在分手後發現懷孕,堅持為自己生下了孩子。一条和她們聊了聊她們的選擇、觀念,以及生活狀態。
我們也對談了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的於嘉、以及關注於單身女性生育權的律師董曉瑩,和她們聊了聊,政策變動的實際意義,以及整個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
編輯:周天澄 責編:陳子文
1. 「40歲、單身試管生子,我覺得無比慶幸」
Jenna,43歲,自媒體博主
40歲那年,我一個人去醫院,生下了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孩子。整個孕期我都順利度過,唯一的遺憾是生產時,由於年紀稍大,宮頸口欠靈活,開指的速度慢,耗了一整天,尤其是關掉無痛後,我徹底崩潰了,沒能堅持下來。最後順轉剖。
嬰兒抱過來時,雪白的,有一點皺的一小團,小小的手好像在羊水裏泡了很久的感覺,我看了一眼,很感動。護士把嬰兒抱走後,我躺着想:真好,他平安了,我也平安了。
在社會偏⻅裏,一個女人獨自生孩子好像是一件很可憐的事情,但我當時一點都不覺得,我覺得很自在,很滿意。
20多歲一直到懷孕前,工作一度佔據了我大部分的生活。我從事的是與外事相關的工作,國內外都見的比較多,我喜愛和感謝我的工作,也為自己攢了一些經濟能力與見識。
接近35歲的時候,我突然很想要一個小孩。這是我在32歲時都不曾有過的渴望和迫切的情緒,彷彿是隨着年齡生出了一種母性——單純地想和一個小生命鏈接。接近40歲時,這個念頭越發強烈。
我當時仍在一段交往關係之中,對方是在各種世俗標準中都非常優秀的人,我也非常喜歡他的獨立、有趣。但當我以「要一個孩子」和人生伴侶的標準再去審視這段關係時,我覺得有深層次的不合適。成熟的年齡讓我更加相信:人不能夠迴避內心的疑問、關係中的問題,人不能騙自己。
不可否認,親密關係需要運氣,在我看來,世界上極少人遇到了真正合適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湊合,還有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不快樂。我寧願不要這樣的關係。
選擇了分開以後,我就踏上了自己試管生育的旅途。
我還是挺感恩的,我是80年出生,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年代學習、就業,經濟獨立很早。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過上了雖不算奢侈、卻也還舒適,在經濟上算是有了一些底氣的生活。
在選擇精子的時候,我做了非常認真的考量。精子提供者的健康、理科邏輯能力、人格、運動水平、外表,對我來說都是並列重要的程度。
我選中的精子提供者,基因病攜帶測試全部為陰性,有良好的健康狀態;
是理科博士,且有美式足球特⻓,說明同時有好的理科邏輯能力和運動能力;
另一件打動我的事是,他既喜歡足球,也喜歡刺繡,我覺得這是一個性彆氣質很平衡的人,我很欣賞這一點。
相關文章:世代差異|為何不想當媽媽?00後網紅分享16個令人難以反駁的原因
試管備孕我按照科學的指導,調理了一段時間身體,吃補劑、鍛鍊身體。同時,我搜羅了大量外網的專業資料、文獻來學習閲讀。我想,後來我的孕期非常順利,也是自己前期認真挑選和準備的結果。
不得不說,其實我心情也有緊張的一面,畢竟在我這個年齡,試管失敗的概率會比年輕人大很多。而一旦失敗,重來的壓力,更是難以言喻。
後來我在網上分享我的經歷時,很多有類似想法的女性會給我發郵件。我覺得,如果真的做出這樣的決定,那麼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地做功課,這樣既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從第一次接受試管到受孕成功,歷時一年。共花費五十萬左右,包括醫療費、生活費、來回的旅費等。
萬幸,一切順利,在三個胚胎中,我選擇了那個通過染色體檢查的優質胚胎,他也成了我現在的孩子。
我在備孕前就已經決定辭職,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生命的早期。2020年底,我帶着孩子回到老家的城市,一直生活到現在。
其實我非常熱愛工作,暫停工作雖然有一些不甘心,但我更深知:經濟之外最寶貴的是時間,物質基礎之外,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情感上的富足。而養育孩子,同樣也是有成就感的。事實證明,這也絲毫不比工作輕鬆,甚至比工作還要更辛苦。
在生育之前,我腦海中美好浪漫的畫面偏多,但現實會具體很多。給他洗澡換紙尿褲,陪他學步,外加雙語教育,這種具體的養育,是體驗過才會了解的。
兩歲多的孩子,他逐漸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很多時候他不會順着你,會重複一些大人眼中很「無聊」的問題,我需要很多耐心,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過程。
但幸好現在我是一個足夠成熟的年紀,對人生有較深刻的了解,並不會覺得意外,或過分措手不及。同時,我也在不斷學習和成長,這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快樂。
我時常會想,幸虧我是在比較成熟的時候來思考和決定生育這件事,成熟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單親家庭不夠完整,我的孩子現在不太有父親的概念。他看到繪本上的男人,第一反應就是「grandpa」 (爺爺),因為那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親密的男性,他覺得這很自然。我也在想將來如何對他講述這件事。可能等他再大一點,就會涉及一些性教育,我會如實告訴他。
其實在很多貌似「完整」的家庭,不夠成熟的父母也沒能給到孩子有質量的關注和陪伴。所以單親只是個形式,孩子是否感到安全, 是否幸福,是來自於具體的家庭和具體的家長。
目前我是半全職的狀態在陪伴他,我給自己設置的期限是4-6年。等他上學,我也許有時間回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目前我也在做自媒體,分享自己單身育兒的一些感悟。我不鼓吹女性單身未婚生子,而是鼓勵每個女性都要走自己的路。
其實原本我特別想要一個女兒,想養育一個新時代的女孩,教她獨立,教她不必過典型女人的一生。結果開獎是一個男孩, 那麼也好,我就養育一個新時代的男孩,希望他真正自信,長成文明社會中真正理解和尊重女性的男人。
2. 「懷着龍鳳胎,感覺辛苦練的腹肌都被撕裂」
Fenwick,34歲,自媒體博主
2017年,我29歲,去法國留學。人在異國他鄉,有時候孤獨感很強。那時候我常和一個有孩子的同學一起玩、一起帶孩子。那個小孩子兩歲左右,超級可愛,我就動了「如果自己生一個好像也不錯」的念頭。
等到畢業回國,我基本已經下定了這個決心。因為我多年來一直沒有穩定合適的伴侶,國內的精子庫又不對我這樣的未婚女性開放,所以還剩下一個辦法:去外國做試管。
我父母算是觀念開放,他們也都支持這個想法。
在精子庫裏,我選擇的是價格最高的一檔,995美金。試管需要飛兩次美國,一次取卵、一次移植。整個過程的花費差不多在30萬人民幣。
我挑選的精子,來自一位曾經見義勇為的工程師。我想他應該聰明、勇敢、體魄健壯,而且他還有一雙漂亮的藍色眼睛。我希望我的孩子,或許多少可以繼承這些好的品質吧。項目附帶的一項條件是,孩子長大後可以去找到這位生理上的父親。我想,如果我的孩子有這個意願,那就讓他們去找吧。
我最後獲得了五個胚胎:四個男孩、一個女孩。一直想要女兒的我,暗自慶幸還好有那唯一的女孩。出於中國人傳統的湊一雙「好」的想法,我選擇了要一對龍鳳胎。
完全清醒的狀態下,醫生用小針管完成了移植。看到屏幕上的小白點,我感覺好神奇:這就是寶寶們嗎?
在此之前,我一直喜歡運動、健身,而且是非常注意形象的人;但是到了懷孕後期,我肚子變得太大,彷彿皮膚都要被撐裂,沒法平躺着睡覺,腫得要在商場租輪椅出行。我穿着褲衩背心,留着超短髮,挺着超大的肚子去產檢,其他的媽媽們免不了都要多看一眼。
相關文章:湊女160天 這位奶爸悟出11個爆笑現實 一原因手機盡是便便
成為母親,在此前的人生中一直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孩子降生後,我看着兩個小生命,有點不知所措,甚至覺得稱呼自己為「媽媽」都有些說不出口。
因為是早產兒,孩子們要先睡保溫箱。從保溫箱裏出來的那一刻,護士把他們放到我的身上。他們第一次趴在我身上那種感覺太神奇了,因為實在太小了,像兩個小小的動物,就那麼趴着。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完完全全、屬於我自己的孩子。
同時帶兩個小孩,儘管有媽媽、有育兒嫂的幫忙,但還是有很多事情只能自己面對。兩個孩子吃奶的時間不一樣,一個是兩個小時吃一次,一個是三個小時吃一次,我最後採用了母乳+奶粉混合餵養的方式。如果純母乳,我可能一天的時間就是在交替餵奶中度過。我的母乳特別多,形成了反反覆覆的乳腺炎,整個月子期間都在發燒。
孩子的到來也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節奏。過去我是個一點都待不住的人,隔幾天就會出去玩,去潛水、去學各種技能。但是這三年,我的生活重心完全圍繞孩子展開。要關心他們的穿衣、吃飯,要給他們講繪本、進行基礎的雙語教育。我只能期待他們長大,可以帶他們一起出去滑雪、衝浪、潛水,陪我做那些我感興趣的事情。
因為我外型比較中性,帶兩個混血兒走在路上,回頭率是會高些。但總體來說,我遇到的都還是比較友善的好奇。有次我帶孩子在樓下玩,一個和我媽媽差不多大的阿姨問起孩子的爸爸,我就全盤托出,跟她講了我如何買精子、如何試管、如何自己生下孩子。她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沒有流露出甚麼不能接受的表情,彷彿只是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但是制度上還是會有些麻煩,我們市有一個大概三萬多塊的生育津貼,但我因為是非婚身份,其實是拿不到的。當時還挺氣的,覺得我經歷了一樣的辛苦生了兩個孩子,為甚麼就要區別對待呢?對於這個社會上不同經濟狀況的單身媽媽來說,這三萬塊錢可能都是挺重要的一筆錢。
我觀察到,未來也許選擇單身生育的女性會越來越多。我現在做自媒體分享一些自己的育兒經歷,經常會收到私信,很多女性都有類似的想法。
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認真評估的事,確保自己經濟和精神上都有一定的獨立基礎,再去做出決定。畢竟一個人帶孩子這件事,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3. 「為甚麼生孩子?因為我想為自己做一個決定」
路子,36歲,心理諮詢師
29歲的時候,我結束了一段為期三年的戀情。但是分手後,我發現自己懷孕了。
懷孕是意外,但分手是因為原則性的問題,所以不可能因為孩子就復合。我通知了孩子的爸爸,決定要生下來。
這件事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想好:如果我有一天懷孕的話,那麼不管自己是否在婚姻裏、孩子的父親是誰,我都會選擇生下來。
我覺得,是否生育本身就是該完全由女性自己來決定的,和其他人無關。如果懷着為一段婚姻、為某個人去生孩子的念頭,那麼最後你會不快樂。
之後我告知了我的父母,他們第一反應當然是震驚,這對於傳統的中國家庭父母,衝擊一定是很大的。但我也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整後,他們最終會和自己的孩子站在一起。
相關文章:為母辛酸|「告訴你我的乳頭是怎掉下來」 網紅分享餵哺母乳經歷
單身養育,現實的困境當然有,當時最直接的就是經濟上的。我之前沒有存錢的習慣,特別是對於熱衷旅行的我來說,懷孕這件事情打破了我的收入節奏。從懷孕到產後的一年裏,幾乎是父母在負擔孩子的開銷。
像去年因為疫情,我幾個項目變得非常不穩定。雖沒有到為了生計所迫的地步,但還是會在精神上產生焦慮。
孩子對美好的追求是天然的,比如他會想要自己目所能及的一切玩具(笑)。但當我覺得這種購買變成負擔的時候,還是會內疚、焦慮,同時也很難避免會把這種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變成了對他「索求無度」的指責。
好在這些年來,我和這個孩子得到了很多親友的幫助,我對這些善意一向都是坦然接受,這並不違背「獨立」的初衷。很多女性生子後就慢慢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善於發現身邊的資源並且使用好它們,是我給所有母親的建議。
因為孩子的爸爸一開始並不支持我獨立生子的決定,所以孩子出生後我們便斷了聯繫。隨着孩子長大,前些年我們恢復了聯繫,也達成了一些共識,他支付孩子在私立學校教育費用,減少了我在孩子的養育上面的支出。
經濟上的緊張只是一個很小的階段,並非不可改變。我也一直覺得,在任何條件下都要抱有讓自己好好生長出來的願望,才是生活的要義。
如今,孩子已經7歲了,我從未後悔把他帶來世上的決定。只是有時當我很疲憊、孩子仍然不斷提出要求的時候,確實會產生一種被剝奪感。不過這也不僅是獨撫母親的困難,而是每一個正在經歷養育的母親都會面臨的情境。
我生孩子那年,國家各地幾乎都開放了非婚生子上戶口的限制,但當時我所處的一個地級市,非婚生子仍然需要繳納一筆十萬左右的罰款。我去給孩子辦理出生證明時,恰巧遇上當時負責這個部門的親戚,對方以制度為名故意為難,無非是因為他覺得這樣的事情「丟人」。
不可否認,我們這樣的家庭確實是硬件缺失的,畢竟這個家裏缺少了一個先生、一個父親。但心理臨床上真正談及的「父親缺失」,並非是指物理距離上的缺失。在現實中,比如因為異地婚姻、因為特殊的工作性質,都有可能造成「爸爸不在家」,所以這也並非只是單身母親才會遇到的「物理距離的缺失」。
孩子對父親的態度和評價取決於養育他的那個人,就是母親。我跟孩子會很自然且隨意的聊起他的爸爸,因為「家庭的語境中有爸爸,那麼對孩子來說,爸爸就在這個家裏」。當孩子問起我跟他爸爸的關係,我會說:我和你的爸爸現在是很好的朋友,我像喜歡別的朋友一樣喜歡他。
現在,孩子剛上小學,我的事業已回到正軌,身邊也有很多朋友的支持。
這些年我也有過新的感情,但有了孩子後,便會更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裏。曾經的我經常會有一些身不由己的妥協,現在我拒絕一切在現實和情感中消耗性的、讓自己不快樂的東西。
因為我深知:只有自己的狀態好,才能夠很好地養育陪伴我的孩子。
4. 關於單身生育的Q&A
一条訪問了關注婦女權益保護的律師董曉瑩,及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的於嘉。她們從法律與社會學的不同角度,聊了聊近來生育政策的變動意味着甚麼、又預示了甚麼樣的未來。
Q:一条
A:董曉瑩(下文用「董」)、於嘉(下文用「於」)
Q:這次四川的政策變動會造成哪些影響?「生育登記」會牽涉到哪些權益?
董:很多人誤以為是解決了非婚生子上戶口的問題,其實不是的。在2016年國務院就出了一個意見,專門針對非婚生育說明了怎麼上戶口。上戶口的問題早在那時候就基本掃清障礙了。
這次的改動涉及的是生育登記,生育登記跟社會保險掛鈎。比如婚內生育是享受產假工資的,國家給產假津貼,但是非婚生育就完全沒法享受這些福利,拿不到錢,也請不到生育假。
Q:輿論反應很大的一個點是,婚外關係中的子女也有繼承權了?
董:民法典規定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享有同樣的權利,換句話說,非婚生的子女一直都有繼承權,他們的親生父親/母親,也一直都有撫養義務。這次的政策變動完全不影響這一點。
Q:有人會認為,生育和婚姻解綁,會讓男性更加「不負責任」?
董:這有點本末倒置,其實婚姻與生育解不解綁,男性都有可能逃避責任。
重點是生育權本來就該在女性身上,如果婚姻跟生育綁在一起,受損更多的肯定是女性。想生的生不了、生又只能在婚姻內生、在婚姻內生完了想離婚又很難……這個政策解放的肯定不是男性啊,男性又不生孩子。
於:這和付出與收益也有關。在以往,男性可能不付出,但是有收益。他有這個孩子的冠姓權,他可以陪孩子玩,但是他可能不去洗尿布。他的收益遠遠大於他的付出。
但是比如女性用輔助生殖的技術生一個孩子,孩子也跟自己姓,整個成長過程中美好的感受都屬於女性自己,那麼對於僅僅提供精子的男性來說,他也沒甚什麼回報,我覺得這是挺公平的一件事情。
Q:在一些歐美國家,女性非婚生育的比例非常高。在中國,這會是一種新的趨勢嗎?
於:我認為這會發展得非常緩慢。再放遠一點去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比如說新加坡、日本、韓國,非婚生育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
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不同,中國家庭還是以子女為中心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去考慮生育這件事情的時候,並不僅僅是我要生一個孩子,而是已經設想到了學區房、上大學、孩子以後買房結婚等等。
在這種設想之下,很多女性就會更傾向於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穩定完整的家庭。所以這種機制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很大的改變。
數據也證實這一點。根據我們之前調研的數據,在年輕一代的90後、95後之中,雖然多種多樣的情感關係、同居關係都已經被廣泛接受。但是真的生了孩子仍然不結婚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Q:現在「去父留子」這個概念很流行,您怎麼看待?
於:我覺得這種話語,其實反映了中國女性自主意識的一個增長。
因為這些年,很多女性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婚育制度對女性的生活、事業,都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而隨着女性的經濟地位和自主意識的上升,很多女性覺得,我可以為自己生一個孩子,可能不需要有孩子的父親,我自己就可以去養他。這不一定是出於功能性的養兒防老的考慮,而是一個完全屬於你的生命,會給人帶來很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Q:政策的變動只是第一步,長此以往,社會會有甚麼可以預期的變化嗎?
於:如果把婚姻和養育這兩件事情解綁開來,我覺得自己獨立帶孩子的這些群體,他們面對的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會少一些。
另一個可能會慢慢發生的是,從人的生命體驗來講,生孩子、性關係、結婚,這些事情的順序會發生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從一些北歐國家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可能會先生育,再決定是否要與一個人共度餘生。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