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婚姻裏的Less is more 對準需要才是夫妻親密之道
夫妻二人在婚姻誓詞中信誓旦旦的說過要帶給對方幸福快樂。為何在同居生活後,互相有感不被對方理解?你悉心為對方準備一切,處處助他找出解決方案,真的是對方心中所需嗎?以下為你們分享婚姻中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是人生的木人行,牽涉着眾多情感需要及人際技巧。要克服種種挑戰,實在不容易,所謂愛得越深,傷害也深。
想法與角度不一致 令兩人漸行漸遠
丈夫在婚姻誓詞中說過,要令太太過得開心和健康。他在婚姻中一直努力達成自己對太太的承諾,但太太對丈夫仍然充滿怨對。在丈夫的人生哲學裡,他認為停留在不快情緒及問題當中,是完全沒有用處的。每當他看見太太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難,他都會趕緊替她找出解決方案,務求令太太盡快離開困境。太太時有向先生投訴在工作中遇到的人事困擾,丈夫為太太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辭掉工作,等我來養你!」相信你能看出丈夫是多麼愛護太太、為太太着想。
但在太太的角度,竟然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每當她向丈夫提出自己遇到困難,看到丈夫那不耐煩的面孔,像是不願意聆聽,更不要說能否明白她的感受。久而久之,她只感到丈夫討厭其抱怨,而且丈夫每次提出的解決辦法,未及消化,卻已感到很大壓力,覺得丈夫需要她即時認同。若有猶豫或提問,丈夫的回應就是不想多作解釋,甚至帶點憤怒,令她感到受傷害。後來,太太已不對丈夫傾訴和溝通。丈夫感到極大的沮喪;「為太太盡心盡力,為何卻得不到她的欣賞!」
不被對方理解 無法展開坦誠對話
在這段婚姻關係中,丈夫被所認同的人生哲學及對太太的承諾,困在其中。當他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時,卻忽略了夫婦的情感連結是在於明白及理解對方感受的過程中。怎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太太感到被明白和理解後,她可以有動力去找出答案,或有一個更安定的心去與丈夫一同商量解決辦法。
太太需要醒覺的問題是:她只視自己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太太很想得到丈夫的愛及保護,但當其方式不是她所需要的模式時,她心裡就只有批評及埋怨。有時因丈夫的反應,感到備受傷害時,她甚至會用行動來反擊。太太沒有視自己與丈夫有同等地位去展開坦誠對話,覺得自己沒有賺錢能力,地位就較低微。丈夫不斷做,太太不斷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直至丈夫筋疲力竭,太太完全封閉自己。
敞開心扉對話 理解彼此需要
當他們衝突的情緒得以緩和,在生活上重新展開對話之後,我問太太:「你可否對先生講述一件現在困擾你的事情?」太太支支吾吾,說出樓上長期嘈音滋擾的問題,先生一直都知道。我問先生:「你如何回應太太?」
丈夫說了一個以往舊式的回應版本:提議太太找朋友、吃個下午茶、去圖書館,甚至搬去服務式酒店暫住。但他補充說:「或許現在我不應這樣說,但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回應。」
跟著他帶點懷疑及半開玩笑的態度,用第二個版本回應說:「哦!」就沒有下文了。
我問太太:「這兩個版本,你可否直接反映給先生知道你感覺如何?」
太太說:『他回應:「哦!我明白的!』已經足夠,不用解釋「因為…所以…不如這樣…現在我做了這些那些…」等等。」太太甚至用手勢強調,建議先生不用做那麼多!
丈夫聽了,感到匪夷所思:「難道我不需要為她處理問題嗎?不用為她做些什麼嗎?」
我對太太說:「你有沒有了解先生為你解決問題,是一種想保護你的心態?你需要清楚告訴他你希望得到怎樣的回應及幫助。由你來告訴他,不是由他來告訴你,不是更好嗎?你才是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先生隨即補上說:「以我的性格,為她提供物質資源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比了解她的情緒及感受更容易!因為這不是我的強項,但我會努力嘗試的!」
換個方向和對準需要令彼此關係更緊密
以往先生在這段關係中感到沮喪的地方,是他已經做了很多,心想:難道還要做多些嗎?從今開始,希望他明白不是要再多做些,而是要轉個方向,只要所做的不是花費更多時間或金錢;以及對準需要,可以更省時有效,更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個 「less」不一定是更容易,正如這位丈夫的經驗,更是一種新的學習。
《本文獲家庭動力 Family Dynamics- We Care . We Connect- 授權轉載》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婚姻裡的Less is more」】
撰文:吳綺琴
家庭動力創辦人 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
作者簡介:吳女士創辦「家庭動力」輔導機構,提供有效和高質素的輔導服務給有需要的人。吳女士專長的輔導範疇,包括個人情緒及精神健康如抑鬱、焦慮、自殺等問題;婚姻及家庭關係如夫婦衝突、婚外情、親職壓力、親子溝通、原生家庭問題;青少年及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如介手、沉溺行為等等。吳女士是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亦是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